洪昇和《長生殿》
洪昇(1645—1704),清代著名劇作家。字昉思,號稗畦,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出生于一個沒落的名族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學教養,曾先后師事陸繁弨、沈謙、毛先舒、王士禛、施閏章等知名文人學者,又與有懷舊之感的中下層文士交往,思想受到他們的影響。他青年時期遭遇天倫之變的“家難”,只身離家別居北京;后父親又“被誣遣戍”,他曾于北京和杭州之間往來奔波營救。居北京仕途未果,做了二十余年的國子監生。家庭和個人前途的不幸使他對清初的現實有所不滿,時有“白眼踞坐,指古摘今”(徐靈昭《長生殿序》)之為。也正是在這種思想基礎上,他對唐代開元、天寶年問的歷史反復思索,感慨頗深。開始他與友人嚴十定隅坐皋園,“談及開元、天寶間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傳奇”;后來又“去李白,入李泌輔肅宗中興,更名《舞霓裳》”;再后“又念情之所鐘,在帝王家罕有”,于是又改為“專寫釵盒情緣”,并“以《長生殿》題名”,這樣“經十余年,三易稿而始成”(洪昇《長生殿例言》),完成了名劇《長生殿》的創作。《長生殿》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定稿,即隨處抄傳、搬演,轟動一時。第二年,因在侈皇后喪期內演唱《長生殿》,惹起禍難,洪昇被革去國子監生,削籍回鄉。晚年生活郁郁寡歡,但《長生殿》依然流行。康熙四十三年(1704),他在浙江吳興醉后登船,失足落水而死。洪昇早有詩名,詩集有《稗畦集》、《稗畦續集》和《嘯月樓集》。其詩多抒寫自己的身世之感,但也有感慨興亡和同情民間疾苦的作品。他的劇作保存下來的只有《長生殿》傳奇和《四嬋娟》雜劇。
《長生殿》是洪異的代表作,也是清代傳奇的名作。它的成書與長期以來流傳不斷的唐代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愛情故事有密切關系,也與清初的社會現實和洪昇的思想經歷有密切關系。在歷史上,唐玄宗李隆基統治的后期暮氣沉重,委政于奸臣李林甫和楊國忠,而自己沉湎于聲色之樂,終日與貴妃楊玉環過著荒淫奢侈的生活,致使朝政日非,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終于釀成了安史之亂,使唐王朝經受了一場空前的大災難。這段歷史的沉痛教訓在當時就使許多人深為惋嘆,此后更成為民間的傳說和文學創作的素材。杜甫的《麗人行》、《哀江頭》等詩篇就真實地反映了李隆基寵幸楊貴妃造成了嚴重的政治后果,抨擊統治階級的奢侈享樂給廣大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痛苦。此后隨著歷史背景的變化和文人思想狀況的不同,李隆基和楊玉環的故事就發生了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演化。白居易的《長恨歌》把李隆基和楊玉環作為一對情人加以描寫,贊美他們的綿綿不絕的愛情。他不強調李隆基寵幸楊貴妃造成了嚴重的后果,而把安史之亂作為打破李、楊愛情的重大事件加以描寫,從而把真實的歷史事件改變成傳奇的故事,把歷史人物變成了傳奇形象。此外,唐宋時期還有《明皇雜錄》、《安祿山事跡》、《開元天寶遺事》、《國史補》和《楊太真外傳》等筆記小說記錄了不少關于李、楊二人的傳說。到了元代,更有許多雜劇作家以李、楊的愛情故事為題材,今知其目者有關漢卿的《唐明皇哭香囊》、庾天錫的《楊太真華清宮》、白樸的《唐明皇游月宮》和《梧桐雨》等。現在僅存的《梧桐雨》把李、楊的愛情故事放在安史之亂的歷史背景中加以描寫,在歌頌李、楊愛情的同時,對其愛情造成的嚴重政治后果也予以批評,從而通過宮廷生活寫出了一代興亡的歷史教訓。明代吳世美的傳奇《驚鴻記》、屠隆的《綵毫記》等也都以開元、天寶年間故事為題材,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李、楊的愛情故事。這些傳說故事和文學作品為洪異創作《長生殿》奠定了基礎,提供了經驗和借鑒。洪昇生于清初,青少年時期正是清統治者殘酷鎮壓漢民族人民反抗的時期,雖然家庭生活還較安逸,但處異民族統治之下,漢族官僚文士仍受歧視,他也不免有懷才不遇之感和天下興亡之嘆,“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傳奇”,就是寄寓著他的身世之感的。遭“天倫之變”的“家難”后,父親獲罪被遣,自己的功名又無所得,對現實有了更深入的體驗,于是“去李白,入李泌輔肅宗中興”,借安史之亂后的政治實事,表現他對歷史興廢的關心;此后他心境更加冷落,決心“莫問侯門朱履事”,又改寫《舞霓裳》而作《長生殿》。隨著家世和經歷的變化,洪昇對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的歷史的認識也在不斷變化,隨之對開元、天寶間實事的藝術處理也不斷改變。這就決定了《長生殿》必然反映出洪昇的現實之感。
《長生殿》分上、下兩卷。上卷描寫李隆基和楊玉環的奢侈生活和愛情的發展,頌揚他們的愛情,又批判了他們愛情的嚴重后果;下卷寫李、楊的情悔、相思和仙圓,頌揚他們生死不渝的愛情。作品以安史之亂為背景描寫了李、楊愛情的發展過程,歌頌他們超越生死的真情,突出了愛情主題;作品又借李、楊情事的描寫抨擊了誤國的權奸和叛國的降將,借雷海青之口唱出“武將文官總舊僚,恨他反面事新朝”;借李龜年之口唱出“唱不盡興亡夢幻,彈不盡悲傷感嘆”,對民族矛盾中背義忘恩、投降敵人的文臣武將予以譴責,借唐開元、天寶年間事批評了明末政治,寄托了洪昇的興亡感慨。作品改變了封建正史把安史之亂歸罪于楊貴妃的說法,認為正是李隆基“寵愛了貴妃”,“誤任邊將,委政權奸”,所以才“廟謨顛倒,四海動搖”,是李隆基在政治上的腐敗墮落才引起了安史之亂,這就比較客觀地揭示了安史之亂的社會原因。作者以此“垂戒來世”,加強了作品的政治主題,使作品不僅具有了真正歷史劇的規模,而且具備了歷史劇反映歷史現實的必要的深度。《長生殿》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方法描寫李、楊愛情,造成全劇強烈的抒情色彩;全劇場面壯麗,情節曲折,曲詞清麗流暢,遣詞用韻和曲牌安排均十分審慎,因此取得了高度的藝術成就,獲得了“愛文者喜其詞,知音者賞其律;以是傳聞益遠”的藝術效果。“一時朱門綺席,酒社歌樓,非此曲不奏,纏頭為之增價”,洪昇也因此得與孔尚任并重,“時有南洪北孔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