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惑人
作者: 黃同甫 【本書體例】
青鳥之術雖不盡無稽,然借禍福以惑人,使墮術中而莫或覺者,亦比比皆是。有號精真子者,挾術游吳楚間。偵知某宦擁厚資,家停二柩,寒骨三年,過講尋龍,頗難得地。乃賄其親信張某,務為推轂(gǔ古)。一旦牛眠葉卜,馬鬣(liè列)遂封。不意一抔未干,而妻與弟繼歿。宦疑所葬非善地,欲覓方家以證,而未得其人。
去塋數武外,向有廢庵。數月前,有僧住錫其中,閉關卻掃,坐臥一室,既不火食,亦不燃燈。好事者叩其因由,則云:“幼業堪輿,以為人擇地,每于禍者福之,深恐獲罪于天,用是皈空受戒。”問其年,已一百八歲;觀其貌,則似五十許人。人咸異之。
某宦聞其異,即往訪。與談復甚愜,遂求其一觀墓道。僧以曾誓佛前,堅不許。宦強之。徐曰:“余有徒碧霞精于此,念君之誠,姑往招之,未識有緣否?”問:“在何剎?某當親詣聘求。”僧曰:“渠嘗出游海島,數歲不歸,此時正不知在何處,唯老衲親為君行耳!”宦大喜,曰:“某擬薄具資糧,遣仆送行,未知何日得勞法駕?”僧曰:“無須也。明日君來,封吾臥室,不令人窺伺,閱二日,返矣。”如其言,二日夜寂無聲息,第三日微聞咳聲,開門入,見僧趺(fū夫)坐如故。曰:“吾歸半日矣。”宦曰:“事諧否?”僧曰:“已晤渠于南海白楊島,五日后當自來。”宦如期往,則已有一僧在室,長身玉立,須眉半蒼,風帽布袍,閉目端坐。老僧言:“此即小徒,今晨始至。”宦肅然下拜。僧起答揖,曰:“聞貴宦欲覓佳城,然地在福澤,而不在風水。澤厚,則吉壤不謀而遇;福薄,則雖得善地亦為人破。且地理興衰,隨時轉運,達人于此,又何深求?唯是不除五患,不避五兇,則消亡立見。如人稟氣雖盛,而服毒藥必死;仁者應壽,而迎鋒刃亦亡。趨吉避兇,人事似不可不盡耳!”宦曰:“師言良是。弟子自知福薄,何敢妄求?緣去歲筑山,死亡相繼,得我師一辨兇吉而釋所疑,此固弟子之愿也。”僧先問庚造,宦告之。略一輪算,始首肯曰:“山在何處?盍(hé何)往觀?衲因有事,明日即擬他適也。”宦曰:“離此僅數十步耳。”遂同往。僧周視久之,蹴(cù促)然曰:“頃所云五患、五兇,除五患者,異日不為城郭、道路、田舍、溝渠也。避五兇者,去風、火、水、寒、絕也。若葬兇地,皆主家遭顛覆。以其棺或為風翻,或為水浸、火焚故耳。五者中,風、水、寒、絕四種,其地恒有;唯火地不多見。火地者,陰極生陽,地中陰氣結成流火;而火性炎上,最烈,亦最速,葬則數年之后,尸棺灰燼,族亦消滅;此地是也。今棺首已焦灼矣。推君之造,相君之形,后世當有興者,不應遽滅。今得遇我,夫豈偶然?然非卜吉速遷,其能免乎?”
宦聞其說,如墮深淵,懇僧暫留,為擇善地。僧曰:“與君雖邂逅,亦有前緣。鑒君悃(kǔn)忱,敢以實告。衲受戒終南,四十年來,云游遍海外。今老矣,不久當歸凈土。昨觀峨嵋之秀,思葺數椽,安此朽骨。故急欲赴都,訪諸善士,募資了愿。君今事已難緩,其能株待我乎?”宦問:“約需幾何?”僧曰:“是無多求,千金足矣。”宦曰:“此細事,何必遠涉京都?弟子雖力綿,愿以千五百金為贈。”僧曰:“信然,我事辦矣。君樂善好施,千金一諾,何愁不得佳地?”因復周視,語宦曰:“是固吉壤,可勿他擇。惜穴秘,尋常地師無從指點耳。今當于壬癸日開壙以驗,計去此尚有三日也。”遂留庵中。
屆期,某率工徒往。僧攜宦手行,且低語曰:“去南五十步,有連枝草。一叢獨茂者,掘之,下當有菌芝。此名‘野鶴沖云地’,葬此,二世后可得萬鐘祿,真千年不敗基也!”宦曰:“竊聞趙氏之葬,亞布九原;漢之山陵,散列諸處。何數十步間,而吉兇頓異耶?”僧曰:“君不聞龍角、龍耳之事乎?平庸之地,本無利害,偏倚何妨?若雞棲連傘,咫尺懸殊,豈今世尋龍捉脈者所能識哉?”命速開壙。既開,而棺首固成焦炭!宦大驚異,稽顙(sǎng嗓)謝教。僧至五十步外,又命掘地。不四五寸,得無根菌芝一枝。宦喜極,曰:“師真神技也!未審何緣,得此奇遇?”僧曰:“地有此穴,世有此人;茍非其人,穴亦終秘;此君福澤所致,非貧僧力也!”
遷葬既畢,宦慨踐前諾。二僧遂束裝偕去。后有人至庵,見僧房地有陷痕,疑而發之。下露一窟,內藏鐵管,直通某宦舊塋之穴。始悟棺之焦灼,乃僧穴地燒之;而芝草亦其預埋也。某宦大悔恨,未幾,郁悶死,子孫亦漸衰落。
(選自《墨余錄》卷四)
相地之術,雖然不全是沒有根據,然而借災禍、福運而迷惑人,讓人落入其圈套而還不省悟的,也到處都是。有個號叫精真子的人,懷抱其相地術游歷于吳楚一帶。暗中察知某官宦擁有豐厚的資財,家里停放著兩口靈柩,骸骨三年不得入葬,過分重視尋找好的墳山,卻很難得到合適的墳地。于是就賄賂他的親信張某,竭力把精真子舉薦給了某官宦。然而一旦按他卜算的風水寶地安葬了,沒料到墳上的土還沒干,而妻子與兄弟相繼死去。官宦懷疑埋葬的地方不是好墳地,打算尋找方術之士加以驗證,而還沒有尋找到合適的人。
離墳墓不遠,過去有一座荒廢的小寺廟。幾個月以前,來了一個和尚住在里面,不與外人交往,坐禪、睡覺都在這里,既不熟食,也不點燈。愛管閑事的人詢問他是何緣故,他就說:“我自幼從事于相看風水,用來為人家選擇墳地,往往為有禍患的造福,很害怕得到上天的罪責,因此皈依佛門,受戒出家。”問他多大年紀了,回答說已經一百零八歲;看他的外貌,就好象五十歲上下的人。大家都很驚奇。
某官宦聽說這和尚非同尋常,馬上就去拜訪他。和他交談后又非常滿意,于是請求他看一看墓地。和尚以曾在佛前發過誓愿為由,堅決不答應。官宦定要他這樣做。和尚慢慢說道:“我有個徒弟名叫碧霞,精通相地之術。念你一片誠心,我姑且去把他找回來,還不知有緣分沒有?”官宦說:“在哪個佛寺出家?我應當親自到那里去請他。”和尚說:“他曾經外出到海島游玩,好幾年都沒回來了,這時恰不知道在哪里,只有我親自為你走一遭了!”官宦非常高興,說:“我打算備辦一些微薄的錢財、干糧,派遣仆人送行,不知哪天可以勞動我師的法駕?”和尚說:“不必了。你明天過來,把我的臥室封了,不要讓人伺隙偷看,過兩天就回來了。”就象他說的那樣,兩天兩夜寂靜無聲息,第三天聽見輕輕的咳嗽聲。開門進去,見和尚象前次那樣趺坐著。和尚說:“我回來半天了。”官宦問:“事情辦成了嗎?”和尚說:“已經在南海白楊島和他會面了,五天以后他自己就來了。”官宦按期來到,就已經有一個僧人在屋里了,個子高高,體態修美,胡須眉毛都已半白,戴風帽,穿布袍,閉著雙目端坐在那里。老和尚說:“這就是我的小徒弟,今天早晨才回來。”官宦恭敬地跪下而拜。僧人站起來拱手答禮,說:“聽說您打算尋找墓地,然而墓地在于福分和恩澤,而不在風水本身。恩澤厚,那么好墳地不用營求就能得到;福分薄,那么雖然得到好地也會讓人把風水給破了。而且山川土地的環境形勢的興盛與衰敗,隨時轉換命運,通達事理的人,又有什么深入尋求的呢?只是不除去五患,不避開五兇,那么死人的事就會立刻出現。就好象一個人稟氣雖然旺盛,而吃了毒藥必定會死;好人應當長壽,而迎著鋒利的刀口也會死亡。趨奔吉利,避開不吉,人力所能做的事不可不盡量去做啊!”官宦說:“師傅的話的確很對,弟子也知道福分薄,哪里敢非分尋求?只因去年修建墳墓,接連死人,能得到我師傅別辨一下吉兇,而消除心中的疑團,這本來就是弟子的心愿。”僧人先問了年齡和生辰干支,官宦告訴了他。僧人稍微推算一下,方才點頭說:“墳墓在哪里?何不去看看?我因為有事,明天打算馬上到別的地方去了。”官宦說:“離這里只有幾十步運。”于是同去。僧人四面察看了好久,吃驚地說:“剛才所說的五患、五兇,所謂消除五患,是說他日不變為城市、道路、田地、屋舍和溝渠。所謂避開五兇,就是要除去風、火、水、寒、絕。如果埋葬在兇地,都預示著家庭遭到敗壞,因為他的棺柩或被風吹翻,或被水浸泡、被火焚燒的緣故啊。五種情況中,風、水、寒、絕四種,這樣的地經常遇到;只有火地不常見。火地這種地,是陰氣達到極點而產生陽氣,地里面的陰氣,凝結成流動的火,而火性向上燃燒最猛,也最快,殯葬幾年以后,尸棺就被燒成灰燼,家族也會被消滅。這塊地就是這樣的火地,現在棺木前頭已經被燒焦了。推算你的生辰干支,觀察你的面貌體形,后代應當有興旺發達之人,不應該驟然消滅。今天能夠遇上我,難道是偶然的嗎?然而不占卜擇出好墳地迅速遷葬,這樣的惡運能避免嗎?”
官宦聽了他這樣說,就好象跌進了深潭,請求僧人暫時留下,給選擇一塊好墳地。僧人說:“和您雖是不期而合,但是也有前定的緣分。察您真心誠意,把真實情況冒昧告訴您。我是在終南山受戒出家,四十年來,中國以外的地方都漫游遍了。如今老了,不久應當返回清凈世界了。昨天觀看峨嵋山景色秀麗,想在那里用茅草蓋幾間房屋,安放我這衰朽之骨。所以想急著到京都去,拜訪那些已經皈依我佛門而未出家的教徒,募捐些資財了此心愿。您的事情看來現在已經很難延緩了,還能等待我回來嗎?”官宦問:“大約需要多少錢?”僧人說:“這個不需要太多,一千兩銀子就足夠了。”官宦說:“這是小事,何必大老遠地跑到京都去?弟子雖財力綿薄,愿意拿出一千五百兩銀子贈給您。”僧人說:“確實這樣,我的事就辦成了。您樂于做好事,喜施舍,千金重資一口就答應下來,哪里還用發愁得不到好墳地?”于是又重新四面察看了一遍,對官宦說:“這本來就是塊好墳地,可以不必到別的地方去選擇。可惜壙穴隱秘,一般的風水先生就無從指點了。現在應當在壬癸這一天打開墓穴以便加以驗證,算來離這天還有三天時間。”于是就在小寺廟中住下了。
到了壬癸這天,官宦領著工匠來了。僧人拉著官宦的手,邊走邊低聲說:“往南走五十步,唯獨有一叢連枝草長得非常茂盛,挖掘它,下面應當有一枝菌芝。這名叫‘野鶴沖云地’,埋葬在這里,兩代以后可以得到極為優厚的俸祿,真是千年不敗的根基呀!”官宦說:“我私下聽說趙衰氏的墓葬,相互挨傍分布于九原;漢朝皇帝的陵墓分散排列各處。為什么幾十步之間,而兇地、吉壤會迥然不同呢?”僧人說:“您沒有聽說過龍角龍耳這樣的事嗎?平常普通的墳地,原本沒什么利益和害處,側靠著又有什么妨礙?就好象‘雞棲連傘’,距離很近差別很大,這難道是當今的風水先生所能識別的嗎?”僧人讓迅速打開墓穴。打開以后,而棺木前面果然已成了焦炭!官宦非常驚異,便屈膝下拜,以額觸地感謝僧人的指教。僧人走到五十步開外,又讓掘地。沒有四五寸深,就得到一枝無根菌芝。官宦高興到極點,說:“師傅的技藝真是神奇!真不知道是什么緣分使我得到這樣意外的、奇特的遇合?”僧人說:“地里有這個墓穴,世上有您這樣一個人;如果不是有您這樣一個人,墓穴也終歸隱秘。這是因為您的福分恩澤才得到的,可不是我出家人的功勞呀!”
遷葬已經完畢,官宦慨然履行以前答應過的話。兩個和尚于是收拾行裝一起走了。后來有人來到小寺廟里,看見和尚住過的房子地面有凹陷痕跡,心中懷疑就挖開了地面。下面露出一個洞,里面藏著一根鐵管,一直通到官宦老墳塋的墓穴。這才省悟棺材被燒毀,竟然是和尚從地下打洞用火燒的;而菌芝也是他們預先埋好的。某官宦非常悔恨,不久,就憂郁苦悶而死,子孫也慚慚衰微敗落了。
《風水惑人》記述了某宦因篤信風水,過講尋龍,而上當受騙的故事。而制造騙局并最終得逞的是兩個僧人——師徒二人。然而只有鬼知道,這兩個騙子到底是真和尚,還是假和尚呢?不過,大凡一個騙局之所以能僥幸獲得“成功”,必須具備以下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被騙者有明顯的可以被利用的嗜好或缺點,即所謂“木必自腐,而后蟲蛀之”;二是騙術高明,不但不能一時被識破,而且能夠準確地把握或迎合被騙者的心理,誘惑他一步步誤入歧途,即所謂“使墮術中而莫或覺”。《風水惑人》就正是這樣一篇妙文。
某宦篤信風水,過講尋龍,簡直都達到了怪僻的程度。他雖“擁厚資”,而“家停二柩,寒骨三年”,為何不葬?蓋因未尋得好墳地之故也。后來雖然下葬了,“而妻與弟繼歿。”這便使某宦“蓄疑胸次”。何所疑耶?”疑所葬非善地。”正當他“欲覓方家以證,而未得其人”之時,沒想到一個“幼業堪輿”、其術神妙、“問其年已一百八歲”的老和尚,數月前已住在“去塋數武外”的一座廢庵內,這豈不是天助我耶?至此,騙子們已將圈套設就,只須引誘某宦一步步墮其術中了。
某宦求僧“一觀墓道”,僧“堅不許”——這是引人上鉤的慣伎。果然“宦強之”。僧似乎不得已,便將自己精于此道的“小徒”推薦給某宦。某宦鬼迷心竅,對老和尚“封室招待”的把戲不但執迷不悟,反而“肅然下拜”。新來的“小徒”更是“循循善誘”,初見面即把“地在福澤,而不在風水”的大道理以及“不除五患,不避五兇,則消亡立見”的話大講一通,這正說中了某宦的心事。在某宦“一辨兇吉”的請求下,此僧“周視久之”,接著口若懸河,妙語驚人,雄辯地指出此地正是“火地”,葬此數年,“尸棺灰燼,族亦消滅”,后果是不堪設想的。難怪某宦聽了“如墮深淵,懇僧暫留,為擇善地”。
二僧費盡心機,巧設騙局,所為何來?實為錢財二字。今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將自己急欲赴京募資了愿的謊言說了,還故意問道:“其能株待我乎?”某宦已急不可待,許“以千五百金為贈”。得到這一承諾以后,此僧才施展絕招:命速開壙、果如所言,棺首已成“焦炭”;命掘菌芝,尋秘穴——即所謂“野鶴沖云地”——果然一掘便得。某宦心悅誠服,“稽顙謝教”,贊為“神技”!雖如此,因錢尚未到手,僧人自然滿口奉承:“此君福澤所致,非貧僧力也!”
凡此,即所謂“遷葬既畢,宦慨踐前諾”之故也。
后騙局被揭穿,“某宦大悔恨,未幾,郁悶死。”此誠古今過講尋龍者之鑒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