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抨擊了什么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抨擊了什么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之一,是由吳敬梓編著而成。《儒林外史》全書五十六回,近四十萬字,描寫了將近兩百個人物。小說寫的是明代的故事,但實際上真實地反映了康乾時期在科舉制度的禁錮下,讀書人對功名的變態追求和荒誕的生活。這部小說出色地塑造了很多像范進和周進等卑微的文人形象,還塑造了一些有錢的吝嗇鬼,如嚴監生。此外,作者還對吃人的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進行了辛辣的諷刺。這些,都對這部小說成為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范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也讓吳敬梓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之一。
到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已經喪失了活力。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力求改革科舉制以禁錮人民的思想,創造了臭名昭著的八股制度。八股制度要求讀書人熟讀“四書五經”,但不能有自己的見解。清朝建立之后,將這一制度全部沿襲下來。八股制度對讀書人產生了極壞的影響,嚴重束縛了他們的思想。吳敬梓便是其中的受害者。吳敬梓家境富有,父親在他幼年時去世了,留下了巨額的遺產。吳敬梓無意科舉,因為他覺得科舉制度限制了他才能的發揮。他早年揮金如土,到了中年貧病交加。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吳敬梓雖然不參加科舉考試,但在他心中還是渴望做官的。仕途無門之后,他將自己的精力都放到寫作上來,花了20年時間完成了這部《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篇幅較為散亂,結構不夠嚴謹,雖然里面有些段落很精彩,但不能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其中的經典片段,如范進中舉已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故事。這部小說在藝術上的缺陷掩蓋不了其卓越的成就,它對磨滅人性的科舉制度的抨擊以及其中深刻的思想受到很多文學巨擘的青睞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