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凱佯狂避禍
作者: 賈玉民 【本書體例】
梁維樞
梁維樞(生卒年不詳),字慎可。直隸正定(今屬河北)人。明朝天啟前入舉為官,天啟中以黨論削職。崇禎壬午年(1642年)重新起用,官工部主事,有政聲。入清后事跡不詳。仿《世說新語》,著筆記小說《玉劍尊聞》十卷,記明代名人軼聞。成書于清順治甲午年(1654年)。
高皇帝嘗欲戮一人,皇太子懇求釋之。召袁凱問孰是。凱對曰:“陛下刑之者,法之正;東朝釋之者,心之慈。”帝怒,以為凱持兩端,下之獄。已而宥之,每臨朝見凱曰:“是持兩端者”。凱詭得風疾,仆不起。帝曰:“風疾當不仁”,命以鉆鉆之。凱忍死不為動,放歸田里。
凱歸,以鐵索鎖項,自毀形骸,使家人以炒面攪沙糖從竹筒出之,狀類豬犬下屎,潛布于籬根水涯,匍匐往取食之。
帝每念之曰:“東海走卻大鰻鱺(màn lì慢麗),何處尋得?”遣使即其家,起為本郡儒學教授。鄉飲為大賓,凱瞠目熟視使者,唱《月兒高》一曲。使者復命,以為凱誠瘋矣,遂置之。
(選自《玉劍尊聞》卷九《假譎》)
高皇帝(明太祖)曾想把一個人判死罪,太子懇切地請求釋放。皇帝召來御史袁凱,問他誰的意見正確。袁凱回答說:“皇上要判他死刑,這是法律的嚴肅;太子主張釋放他,這是心地的仁慈。”皇帝很生氣,認為袁凱是模棱兩可耍滑頭,就把他關進了監獄。不久又饒恕了他,但每臨朝見到袁凱時,就說“這是個模棱兩可耍滑頭的。”袁凱裝作得了瘋病,仆倒在地下不起來。皇帝說:“得了風病應該是麻痹無知覺。”命令用鉆鉆他。袁凱死死忍受著一點不動,皇帝就把他放回老家去了。
袁凱回到故鄉后,用鐵鏈鎖住脖子,故意把自己作踐得不象樣子。使家人用炒面摻沙糖和好面團,放竹筒里擠出去,樣子象豬狗屙的屎,偷偷地散布到籬笆根水邊,袁凱則爬著去取來吃。
后來,皇帝常常想起袁凱,說:“東海溜走了個大鰻魚,那里還能找到?”派使臣到袁凱故鄉,起用他為本府的儒學教授。在當地招待舉子的隆重宴會上,袁凱被邀為上賓,但他卻瞪著眼瞅著使臣,唱起《月兒高》小曲。使臣回去報告后,皇帝以為袁凱真瘋了,才放過他不問了。
《玉劍尊聞》是清初一部較好的志人小說集,它仿照《世說新語》的體例設三十六門。本篇選自其中的“假譎”一門,描寫了袁凱以裝瘋騙過了明太祖的故事。
袁凱是江蘇華亭(今屬上海市)人,博學多才,在元末時曾為府吏,入明朝后被推薦任御史。古人說:“伴君如伴虎”,在封建專制時代,君王憑自己的喜怒就可以草菅人命。袁凱是深深懂得這一點的,所以,他首先在回答明太祖的問話時,就頗費思考。明太祖的問話把自己與皇太子的意見擺在對立的兩極,回答者只能選擇其一,然而作為臣子的袁凱,無論對皇帝或未來的皇帝(皇太子),都是不能開罪的。他沒有肯定一方,否定一方,而是從不同角度肯定了雙方,擺脫了尷尬的處境。應該說這是很巧妙的,作者也正以贊揚的態度肯定了袁凱的機智。但沒想到,這回答仍然招來了明太祖的忌恨。為了逃避殺身之禍,他以極大的毅力裝瘋,忍受了鉆肉之痛,自毀形骸之辱,取食“豬犬下屎”(雖然是假的)之穢,才終于騙過了明太祖。從他的這種不尋常的行動,我們可以想象到,封建帝王的暴戾是一個多么可怕的威脅,給他的壓力是多么巨大。
全文只有二百多字,然而對袁凱和明太祖的形象都寫得生動準確。如袁凱在受鉆肉之苦時“忍死不為動”,讓家人以炒面攪沙糖弄成豬犬屎狀,以及最后“瞠目熟視使者,唱《月兒高》一曲”,都用詞簡煉而準確。對明太祖,作者抓住了他的性格特征,話語的語氣與行為,都比較符合其最高統治者的地位與身份。因此雖著墨不多,其陰險、狠毒、忌刻也比較清楚地表現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