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山水畫
文藝審美分類創造·山水畫
是中國繪畫中一種重要的畫科, 一般系指以描繪自然景物為主要對象的一種繪畫。 山水畫在中國, 遠在魏晉時期就可以在人物畫的背景中看到它的雛形。 但那時畫的山水還停留在“人大于山”和“水不溶泛” 的稚拙階段。 到了唐代中期, 山水畫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畫科并日趨成熟。 正如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繪畫史著作《歷代名畫記》 (唐張彥遠著) 中所說: “山水之變, 始于吳, 成于二李” 。 “吳” 即唐代的吳道子,“二李” 即唐代的名畫家李思訓父子。 到了元代, 山水畫達到了高峰階段。 在元代及其以后則長期成為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主流, 其藝術成就超過了其他許多繪畫體裁。
經過各代畫家的努力探索, 在筆墨技法上都有許多新的創造。 如各種皴法的運用, 以及在用墨方面的不斷創新, 不僅豐富了山水畫藝術的表現方法, 而且在人物畫和花鳥畫的相互學習和影響中起著積極作用,從而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特殊的表現技巧和派別風格。其中有青綠山水、淺絳山水、金壁山水、潑墨山水、米點山水等等。
中國的山水畫藝術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標準和藝術特點,這就是對畫面中“意境”的追求。當然,意境并非山水畫所獨有,而是我國傳統畫論、詩論中常用的概念。但是意境對山水畫來講則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畫家描繪的景色,都有一定的思想感情的寄托, 也就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繪畫意境,也即是情與景的有機結合之后產生的一種更深刻、更豐富、更富于詩意的境界。它可以給人以更多的啟示和更豐富的想象,同時也包含著深厚的、耐人尋味的意蘊和詩情。所謂“詩情畫意”,也正是山水畫的顯著特色之一。
另外, 中國山水畫另一個審美原則,是十分講究畫面上的虛實關系。在一幅山水畫中往往要留有大片的空白。這些空白表面上看是“虛”的,而實際上并非空白,而是“虛”中有“實”,虛實相生。所謂的“空白”則是畫面上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種空白的處理方法,也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大創造。它不但是畫面上構圖的需要,也與增強畫面上的形式美感有關。
中國的山水畫從元代開始,還創造了在畫面上題字作詩的方法。以詩文來與畫面配合,相互補充結合,這是唐宋以前和外國繪畫所沒有的一種獨創。這樣的處理方法,一方面可以使書法和繪畫以同樣的線條美來彼此呼應;另一方面也可以借用文字中所表述的含意來加強和豐富畫面上的詩情畫意。后來又在畫面上加蓋印章,形成了中國繪畫中詩、書、畫、印合璧的特有風格。這些都極為巧妙地加強了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審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