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學
唐代自高祖李淵武德元年(618)至哀帝李柷天佑四年(907),歷時290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代文學是我國古典文學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繁榮首先同唐代的經濟高漲和文化發達有密切的關系,其次,也是文學自身傳統發展的結果。李唐王朝從建立到安史之亂爆發(755)前的130多年間,由于統治者實行了一系列強化集權、穩定社會、發展生產、調整地主階級內部關系的政策,促進了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繁榮。貞觀、開元年間,唐王朝已經成為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全面發展的極強大的封建帝國。科舉取士制度的實行,儒、道、釋各種思想的流傳,與西域等的通商和文化、宗教交流,以及統治階級對文學的重視和提倡,都為文學的發展、繁榮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安史之亂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社會的變化動亂使各種矛盾表面化、尖銳化,極大地刺激了文學的靈感,為文學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唐代文學繼承并發展了南北朝文學,呈現出前代所不能比擬的百花齊放、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的蔚為壯觀的局面。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體裁都得到很大發展,同時也出現了詞和變文兩種新的文學形式。
唐代詩歌的成就最為突出。據清康熙年間編的《全唐詩》所錄,唐、五代詩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作者二千二百多人。如果考慮到有許多詩作會在當時或流傳過程中散佚,那么唐詩及其作者的數字當遠不止此。由此可以看出,唐代不愧為中國古典詩歌空前繁榮興盛的黃金時代,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新紀元。唐代產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偉大詩人,也產生了王維、高適、岑參、李賀、李商隱、杜牧等代表不同流派或風格的詩壇名家,其他有名篇傳世的詩人可數以百計。
唐代詩歌各種體式齊備。唐詩的內容具有前所未有的廣泛性,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及各階級各階層人們的思想面貌。許多詩篇揭露、批判、譴責了封建統治階級腐敗無能、驕奢淫逸、橫征暴斂、窮兵黷武等禍國殃民的罪行,表現了詩人們關心現實、匡時濟世的政治理想和申張大義、憂國憂民的激越情懷:也有許多詩篇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唐帝國全盛時期興旺發達的社會面貌,風俗人情,為人們提供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其他,諸如邊塞風光、田園景色、游子思婦、宮怨離愁、客商羈旅、征聘酬答、寄情山水、托物言懷等內容的詩篇,無不具備而且各有傳之不朽的名作。這說明,唐詩的發展與普及的程度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時代。
唐詩的發展一般分為初、盛、中、晚四個時期。初唐(618-713)是唐代詩歌興盛的準備階段。這個時期六朝文風仍有殘留,以上官儀詩為代表的“綺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風行于世,崇尚辭藻、輕浮綺靡的“宮體詩”充斥詩壇。初唐四杰的出現是唐詩發展產生轉機的重要文學現象,他們首先開始突破宮體的內容,其詩作在題材、感情和藝術上都有革新的趨勢,為近體詩的形成和發展七言歌行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接著,陳子昂高倡“漢魏風骨”,主張“風雅”、“比興”,批判六朝詩風,為唐詩開辟了一條健康發展并走向繁榮的正確道路。
盛唐(713-766)是唐代詩歌的興盛繁榮時期。這一時期雖在初、盛、中、晚四期中為時最短,只有短短的50多年,而詩歌的發展卻達到了高峰。涌現了代表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十幾位杰出詩人,從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手法體現了所謂“盛唐氣象”,反映了唐帝國極盛時期的歷史面貌和社會心理。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創作代表了盛唐詩歌的主流,作為先秦偉大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傳統的繼承者,李白再一次把中國古典詩歌推向浪漫主義的高峰。李白對進步政治理想的追求,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思想性格,奔放雄奇、馳騁想象的藝術風格,對唐代眾多詩人的創作有積極而深刻的影響。杜甫作為盛唐最后一位偉大詩人,以清醒、客觀的現實主義眼光,觀察安史之亂前后社會的興衰動變,深刻地反映了時代的面貌和人民的遭遇,他的詩作素有“詩史”之稱。杜甫關心時事、諷諭朝政的精神為中唐、晚唐現實主義詩歌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杜甫與李白一起代表了盛唐乃至整個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李、杜而外,盛唐最著名的詩人就是王、孟與高、岑。王維、孟浩然是山水田園詩派的杰出代表,他們的詩作帶來了盛唐詩歌發展的第一個高峰。這一派盡管直接反映現實社會的作品不多,且往往雜有消極因素,但他們對自然的審美能力,表現技巧以及在格律創作上的成就,有利于唐詩的發展,對后世詩人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高適、岑參是邊塞詩派的杰出代表,王昌齡、李頎、王之渙、王翰等也有邊塞詩傳世。邊塞詩人的作品多表現慷慨激昂、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或描寫邊地山川風物,或反映塞上軍旅生活,表達詩人建功立業的雄心和不滿現實的情緒,詩風雄渾豪放。
中唐(766-835)是唐代詩歌數量、流派眾多的時期,詩歌發展轉向了現實主義為主流的道路。中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社會動蕩不寧,階級矛盾尖銳,詩人們多自覺地面向現實從事創作活動。白居易、元稹等積極寫作“唯歌生民病”的詩歌,反映民生疾苦,形成了貫穿整個中唐并給晚唐詩歌以良好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發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韓孟詩派也是中唐時期一個重要詩歌流派,多通過個人的不幸來反映社會政治的黑暗,追求奇險怪僻的藝術風格。富于獨創精神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繼承王維、孟浩然傳統以山水詩著稱的劉長卿、韋應物,以詩風清麗、語言明快為特色的詩人柳宗元、劉禹錫,善于寫邊塞詩的李益等,都以各自的詩作促進了唐詩的發展。
晚唐(836-906)是唐詩現實主義傳統繼續發展的時期,同時在詩壇上出現了不同創作的傾向。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等在中唐白居易等詩人的影響下,繼續創作新樂府詩,反映了晚唐風雨飄搖的政治局勢和人民的重重苦難,形成了晚唐現實主義詩歌流派。李商隱、杜牧代表了晚唐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他們在唐代詩歌已經極盛難繼的情況下,以各自的苦心孤詣的探索做出了重要貢獻,以含蓄、曲折的筆觸反映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晚唐社會現實,抒發了他們的思想感情。
唐代的散文也有很大的發展。初唐受六朝文風的影響,文重駢儷,講究辭采;盛唐后,已有蕭穎士、李華、獨孤及等人開始擯棄駢儷并寫作古文了;中唐時,經韓愈、柳宗元等人的努力,唐代的文體革新取得成功,散文代替駢文占據了文壇的統治地位。韓、柳提倡“文以載道”、“文從字順”的古文,掀起了一次影響卓著的“古文運動”,在文體與語言方面都作了革新。韓、柳都寫了許多散文名篇,他們在散文發展史上占有光輝而不朽的地位。
唐代傳奇的產生,大大地發展了中國古代的小說,使小說從粗陳梗概、搜奇獵異而轉入精細描繪、面向人生。傳奇是唐人有意識的小說創作,多取材于現實生活,具有首尾完整的情節和性格鮮明的人物。中唐時期產生的《李娃傳》、《鶯鶯傳》、《霍小玉傳》、《柳毅傳》等反映愛情婚姻問題的傳奇,代表了唐傳奇的最高成就。
唐代文學還包括新產生的體裁:詞和變文。詞雖萌芽于南朝,卻形成于唐代,敦煌曲子詞說明詞最早產生于民間;中唐時,已有一批文人,如白居易、劉禹錫、張志和等依曲調填詞;至唐末,詞成了統治階級娛賓遣興的工具,風格趨于秾艷、華麗,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體現了這種風格;五代南唐詞人李煜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表現手段,對宋代詞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唐代的變文是說唱體文學作品的一種,有宣傳佛教教義的和講唱人世故事的兩大類,后者的內容更為豐富,較廣泛地反映了現實生活。變文是研究古代說唱文學和民間創作的重要資料,對后世的彈詞、鼓詞等說唱文學及雜劇、南戲等戲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