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
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是周初奴隸主階級的大政治家、思想家,西周的開國元勛。周公的一生與周初歷史密切相連。文王時與諸兄輔文王,武王伐紂周公輔行,佐武王作《牧誓》,戰后舉行隆重大典,“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王”,地位相當顯赫。武王死成王年幼繼位,周公輔政七年。周公卒年當在成王后期。周公的政治活動主要有三件:第一、東征。周公親自率軍鎮壓了“管蔡以武庚叛”,然后居東二年,平息了東夷叛亂,三年獲大勝,然后營建成周作為東方軍事重鎮。這場東征對穩定局勢,擴大西周的勢力范圍起到重大作用。第二、周初大分封。大分封是與軍事征伐同時進行,通過分封控制各地的戰略要地,以宗法血緣紐帶相連,建成了一個以周天子為共主的奴隸制大國,為最終成一統郡縣作了必要的準備。第三、制禮作樂。說周公制定了周官和一切禮樂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但說周公與禮樂無關也是錯誤的。在繼承和發展夏商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更加燦爛的周代文化,周公為此是做出了很大貢獻的。周公也是一個大思想家。他提出“我不可不鑒于有夏,亦不可不鑒于有殷”,主張必須以夏商覆滅為鑒,改革政治。在這種現實之下,他對天、上帝開始發生了動搖、懷疑,提出了“天不可信”、“天命靡常”、“惟命不于?!钡葘氋F思想,這比商人篤信上帝的宗教觀念要進步得多,當然他也不能完全擺脫天命思想。周公是第一個提出敬德思想的人。德字,本為心思端正之意。敬德或曰明德,有兩層意思,一是對民寬厚,達到惠民、保民。二是慎罰,用刑要恰當。明德慎罰,才能穩定周邦。這反映了對人作為勞動力價值的重視,此后人殉人祭現象大為減少。周公思想對以后興起的儒學影響很大,孔子的仁學思想就是從敬德思想演變來的。孔子認為周公完美無缺,所以極力追求周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