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
【介紹】:
唐代高僧,佛教華嚴宗的實際創始人。原籍西域康居(今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一帶)人,所以也稱“康藏法師”。后來因為武則天封他為“賢首”,后人也尊稱為“賢首大師”。他17歲時,依止靈華寺智儼學華嚴,前后九年。智儼臨終時,囑咐弟子道成、薄塵說,法藏很留意《華嚴經》,能夠無師自悟,紹隆遺法。咸亨元年(公元670年)武則天舍住宅為大原寺度僧時,他才出家受沙彌戒。從此以后,法藏就長期從事講經與譯經工作。他依據日照從印度帶來的梵文本中,有《華嚴經》的“入法界品”,補足晉譯《華嚴經》的脫文,并參加實叉難陀重新翻譯《華嚴經》工作。后來又參加義諍和提玄般若的譯場,并為提玄般若譯出的《華無差別論》作疏,借以發揮新義,可見法藏與《華嚴經》有著密切的關系。他依據《華嚴經》創“四法界”、“六相”、“十玄門”等理論。他把“一真法界”即一種超物質的精神本體當作唯一的真實存在,認為客觀世界沒有自己的物質基礎,呈現于人們面前的只不過是一些“幻相”而已。因此,他主張物質世界是虛幻的,精神性的本體是真實的。他的學說具有客觀唯心主義的傾向。法藏曾講說經文達三十幾遍,著述一百多卷。除了《華嚴經探玄記》以外,還有《五教章》、《金獅子章》、《華嚴經指歸》、《起信論義記》、《華嚴義海百門》、《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