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老學庵筆記》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老學庵筆記》
宋陸游著。凡十卷,乃陸游晚年所作。全書記載遺聞逸事,考訂詩文,間采民間傳說。其中詩論不多,但有一段論述卻十分重要,它是陸游詩歌理論中的重要部分。他指出, “今人解杜詩,但尋出處,不知少陵之意初不如是。且如《岳陽樓詩》……此豈可以出處求哉!縱使字字尋得出處,去少陵之意益遠矣。蓋后人無不知杜詩所以妙絕古今者在何處,但以一字跡有出處為工。如《西崑酬唱集》中詩,何曾有一字無出處者,便以為追配少陵,可乎?且公人作詩,亦未嘗無出處,渠不自知若為之箋注,亦字字有出處,但不妨其為惡詩耳”!
北京初年,西崑體詩風柔靡、華麗,內容空虛,格調不高。西崑詩派中的大多數人為大官僚,長期遠離廣闊的現實生活,所以導致上述結果。黃庭堅和江西詩派的詩人們看到了西崑體的弊病,并試圖起而清掃西崑派的詩風影響,但他們并未清醒地認識到西崑體弊病的由來,而是錯誤地認為西崑之弊在于詩人的讀書太少,又缺乏藝術技巧。于是不去提倡詩人關心現實、了解人民疾苦、增加個人生活閱歷、積累經驗,而是主張多讀書,在技巧上模仿杜甫、韓愈,要求“無一字無來處”。這樣做,實際上不能根除西崑體的弊病。陸游早年亦學江西詩派。但隨著閱歷的增多,眼界的開闊,他對作詩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認為學詩不可以囿于詩而要積累生活、增長見識,即所謂“工夫在詩外”。因而中年以后,陸游對江西詩派的理論漸有指摘。上面所引《老學庵筆記》中的話就是對江西詩派“無一字無來處”觀點的有力駁斥,也是自己一生學詩的經驗之談。在這里陸游正確地認識到,杜甫作詩并不象江西詩派所說的那樣“無一字無來處”,杜詩之妙絕不在這里。從出處入手理解杜詩完全走錯了路子。接著陸游又以江西詩派亦大力反對的西崑體為例說明出處與詩之優劣無關的道理,這種見解對扭轉江西詩派的流弊是大有益處的,詩歌發展的歷史早已注明了陸游這一見解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