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對應聯結
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對應聯結
這是形式的重要表現。物質世界的構成,從微觀到宏觀,從內在的分子之間到外在的對象之間,都存在著聯系,其中最易于被人感受到的是對應聯結關系。放眼天地之間,可以視聽兩峰對峙,二水分流,日月疊璧,山鳴谷應;近看自身構成,可以見到雙手雙腳,兩耳兩目,上齒下齒,左頰右頰。這種對應聯結,從人到物,已形成對象化的關系,成為規律性的表現,因此也就成為美的結構形式之一。人在審美創造中,也正是在按照這種規律創造著美的形式。形式美中對稱對比等關系,則有規律地產生了。
對稱。是對應關系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達到平衡的重要手段。黑格爾說: “要有平衡對稱,就需有大小、地位、形狀、顏色、音調之類定性方面的差異,而這些差異還要以一致的方式結合起來。只有這種把彼此不一致的定性結合為一致的形式,才能產生平衡對稱。”這就使對稱產生了對稱的兩種形式:一是整齊一律的對稱,對稱物自身或單位之間具有外表形狀的一致性的重復,前者如立方體,后者如鳥的兩只翅膀,房屋的兩個形狀大小相同的窗子。實際這是對稱中的對等。但是這種對等性的對稱的常見性,表現在人所創造的對象物上,往往使人有單調乏味感。因此人們在按美的規律創造時,也常常打破整齊一律的對稱,于是便出現了有別于整齊一律對稱的平衡對稱形式。黑格爾說這是:“一致性與不一致性相結合,差異闖進這種單調的同一里來破壞它,于是就產生平衡對稱。平衡對稱并不只是重復一種抽象地一致的形式,而是結合到同樣性質的另一種形式,這另一種形式單就它本身來看也還是一致的,但是和原來的形式比較起來卻不一致。由于這種結合,就必然有了一種新的,得到更多定性的,更復雜的一致性和統一性。”黑格爾舉了一個常見的平衡對稱的例子:一座房子的一邊并排橫列著大小相同、距離相同的三個窗子,然后下面又并排橫列著三個或四個比第一排較高而距離較大或較小的窗子,最后又是一排大小和距離都和第一排一致的窗子,這樣看起來就是一種平衡對稱的安排。平衡對稱是一種重力均衡,又叫平衡,在藝術結構式上,經常用于畫面布局、舞臺設計、情節設置。如法國畫家達維特的《荷拉斯三兄弟的宣誓》和《馬拉之死》,前者以三個對等拱門為背景,老父居畫中,左側是受劍的三兄弟,右角是三兄弟的母親、妻兒和妹妹,在這個構成體中,一邊是英雄豪氣,一邊是眷屬深情,形成平衡對稱關系;后者以馬拉向右側仰,左手拿著兇手科爾兌遞給他的一紙便箋,略微斜搭在木墩上,造成了重力均衡,顯示了馬拉為人民而死的悲壯景象。
對比。這是有差異的事物又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之后所形成的一種聯結關系,沒有這種關系,就沒有事物的自身存在形式。所謂事物是相比較而存在,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藝術創作中,對比是藝術家最常用的結構手段,也最易于取得審美效果。在《紅樓夢》里,曹雪芹把黛玉、寶釵的性格對比得十分鮮明,迎、探、惜三姐妹也對比得截然不同。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不僅人物間外形互相對比,人物的各自外形又與內心相對比,整個情節幾乎是在對比之中展開。繪畫與建筑中的對比更加突出。清代龔賢在《畫訣》中說: “二株一叢,必一俯一仰,一欹一直,一向左一向右,一有根一無根,一平頭一銳頭,二根一高一下。”這里全是對比。北京故宮建筑,以形體、空間、色彩、勢態等一系列對比方法,造成了變化中的和諧統一美。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說:“自然是由聯合對應物造成最初的和諧,而不是由聯合同類的東西。藝術也是這樣造成和諧的,顯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繪畫在畫面上混和著白色和黑色、黃色和紅色的部分,從而造成與原物相似的形象,音樂混合著不同音調的高音和低音、長音和短音,從而造成一個和諧的曲調。”這里把對比所造成的和諧美論述得非常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