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霸諸侯》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桓公霸諸侯
【原文】
桓公憂天下諸侯。魯有夫人、慶父之亂[1],二君弒死[2],國絕無嗣。桓公聞之,使高子存之。狄人攻邢,桓公筑夷儀以封之[3],男女不淫,牛馬選具。狄人攻衛,衛人出廬于曹,桓公城楚丘以封之。其畜散而無育,桓公與之系馬三百。天下諸侯稱仁焉。于是天下諸侯知桓公之非為己動也,是故諸侯歸之。桓公知諸侯之歸己也,故使輕其幣而重其禮。故天下諸侯罷馬以為幣,縷綦以為奉[4],鹿皮四個;諸侯之使垂橐而入,稛載而歸[5]。故拘之以利,結之以信,示之以武,故天下小國諸侯既許桓公,莫之敢背,就其利而信其仁、畏其武。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故又大施忠焉。可為動者為之動,可為謀者為之謀,軍譚、遂而不有也,諸侯稱寬焉。通齊國之魚鹽于東萊,使關市幾而不征,以為諸侯利,諸侯稱廣焉。筑葵茲、晏、負夏、領釜丘,以御戎、狄之地,所以禁暴于諸侯也;筑五鹿、中牟、蓋與、牡丘,以衛諸夏之地,所以示權于中國也。教大成,定三革,隱五刃,朝服以濟河而無怵惕焉[6],文事勝矣。是故大國慚愧,小國附協。唯能用管夷吾、寧戚、隰朋、賓胥無、鮑叔牙之屬而伯功立[7]。
【注釋】
[1]魯有夫人、慶父之亂:指魯莊公的夫人哀姜和他的弟弟慶父私通,殺了太子般,又殺了魯閔公,造成魯國的動亂。
[2]二君:指太子般和魯閔公。
[3]邢:古國名。姬姓,為周公后代所建。夷儀:邢國城邑,在今山東省聊城縣。
[4]縷綦(qí):青黑色的布縷。
[5]垂橐(tuó):空著口袋。稛(kǔn)載:以繩束財物,載置車上。亦指滿載。
[6]三革:指甲、胄、盾。五刃:指刀、劍、矛、戟、矢。怵惕(chù tì):恐懼警惕。
[7]管夷吾、寧戚、隰(xí)朋、賓胥無、鮑叔牙:齊國的五位卿、大夫。
【譯文】
齊桓公很關心天下諸侯的事情。魯國發生了哀姜和慶父淫亂禍國的事件,兩個國君先后被殺,君位沒有人繼承。桓公聽說后,派高子去魯國冊立僖公為國君,才使魯國得以保存下來。北方的狄人進攻邢國,齊桓公就在夷儀修筑城堡,讓邢國人遷到那里,使邢國的百姓沒有遭到狄人的奸淫擄掠,牛馬牲畜如數得以留存。狄人進攻衛國,衛國的百姓被迫出走到曹邑避難,齊桓公就在楚丘建造城堡賜封給他們重建家園。他們的牲畜在戰亂中散失了,無法繁殖成群,桓公就把飼養在馬廄里的三百匹好馬送給他們。因此天下諸侯都稱贊桓公仁德。天下諸侯都知道桓公的這些舉動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所以諸侯們都愿意歸附他。齊桓公得知天下諸侯都愿意歸附他,所以就允許諸侯們帶著輕微的禮物來朝見,并用重禮回贈他們。所以天下諸侯朝見時用劣馬做禮物,用麻織的青黑色粗布做托玉器的襯墊,送來的鹿皮也不是整張的;諸侯的使者空著口袋而來,卻都滿載而歸。由于齊國用利籠絡他們,用信結交他們,用武力威懾他們,所以天下的小諸侯國一旦與桓公締結盟約,就沒有誰敢背棄。這是因為貪圖他的利處,相信他的仁義,懾服他的武力。桓公知道天下諸侯都服從自己,所以繼續大力施展他的忠信,可以采取行動幫助諸侯的就去行動,可以為諸侯謀劃的就去謀劃。桓公派軍隊滅掉了不服從自己的譚和遂兩個小國,但他不去占有而是把土地分封給諸侯,所以諸侯們都稱頌他的寬宏大度。他取消對齊國東萊一帶魚鹽的禁運,命令關市對過往的魚鹽只檢查而不收稅,用這個辦法使諸侯得到實利,諸侯們都稱頌他能廣施恩惠。他下令修筑葵茲、晏、負夏、領釜丘等幾個要塞,用以防御戎人和狄人對鄰近各諸侯國的侵掠;他還下令修筑五鹿、中牟、蓋與、牡丘等幾個關隘,用以捍衛諸夏的要地,并向中原各國顯示自己的權威。桓公為了霸業而從事的教化終于大見成效,于是甲胄盾等三革五刃都封存而不用,穿著朝服西渡黃河與強大的晉國會盟也絲毫不必恐懼警惕了,這是文治的成功。所以大國都自慚不及,小國紛紛歸附。這一切都是因為齊桓公能重用管仲、寧戚、隰朋、賓胥無、鮑叔牙這批人才,霸業正是因此而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