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徐陵·庾信》原文與賞析
庾信
故人倘思我, 及此平生時。莫待山陽路, 空聞吹笛悲。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個字,卻蘊含了相當豐富復雜的感情內容。
庾信說“故人”(指徐陵)如果思念我的話, 一定會聯想到我的平生,“平生如所聞”(《集周公處連句》),我在北朝備受優待,高官厚祿,為北周滕王、趙王至交,這些消息一定隨著罵聲傳到南朝,您也有所聞吧!然而故國覆滅,父母妻子慘遭虜掠,南方人民被殺戮受流徙的殘酷現實,被迫羈宦北朝后我含垢忍恥, 自責自悔,感慨憤激,這種熾烈的身世之感、國破家亡之痛,故人能理解嗎?我說了您又能相信嗎?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
故人如欲一見或一通音訊,那么“莫待山陽路,空聞吹笛悲”。這兩句用魏晉之交時“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思舊賦》中的典故。向秀曾與嵇康一起鍛鐵,又曾與呂安一起灌園,以示與當局不合。后來嵇康、呂安因反對司馬昭被殺,向秀懾于司馬氏威勢,被迫去洛陽應郡舉。當他從洛陽回來,經過嵇康的山陽(今河南修武縣)舊居時,聞“鄰人有吹笛者,發聲嘹亮,追思曩者游宴之好,感音而嘆,故作賦云。”辭中有“經山陽之舊居。……”庾信用這個典故的意思是我也許命在旦夕,您要是想一見或一通音訊,趁我現在還活著,否則恐怕只有象向秀一樣,來憑吊我的舊居了,那時只好“空聞吹笛悲”了。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庾信并不以在西魏、北周做什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之類的大官而心安理得,沾沾自喜,所謂“荷恩眄”而“忘其羈旅”,而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對故國鄉關深摯的思念,對自身遭遇難言的隱痛,都在對故人的思念中涌吐了出來,含蓄而深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至信北遷以后,閱歷既久,學問彌深,所作皆華實相扶、情文兼至,抽黃對白之中,灝氣舒卷,變化自如,則非陵(徐陵)之所能及。”所謂“悲憤出詩人”,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