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毛遂自薦》全文與賞析
《史記》
此篇選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戰國末期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現才華。然而,趙孝成王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57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并獲得了“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的美譽。
【原文】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于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門下足矣?!钡檬湃耍酂o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于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于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逼皆唬骸跋壬巹僦T下幾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逼皆古c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論議,十九人皆服。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泵彀磩v階而上,謂平原君曰:“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楚王謂平原君曰:“客何為者也?”平原君曰:“是勝之舍人也?!背踹吃唬骸昂幌?!吾乃與而君言,汝何為者也!”毛遂按劍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毛遂曰:“從定乎?”楚王曰:“定矣?!泵熘^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泵旆钽~槃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彼於◤挠诘钌?。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與歃此血于堂下。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p>
平原君已定從而歸,歸至于趙,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于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彼煲詾樯峡?。
【譯文】
秦兵圍困邯鄲的時候,趙國派遣平原君請求救兵,到楚國簽訂“合縱”的盟約。平原君約定與門下文武兼備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說:“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夠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華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縱’盟約簽訂再返回。隨從人員不到外邊去尋找,在門下的食客中選取就夠了?!逼皆业绞艂€人,其余的人沒有可以選取的,沒辦法補滿二十人的額數。門下有一個叫毛遂的人,走上前來,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毛遂我聽說先生將要到楚國去簽訂‘合縱’盟約,約定與門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邊去尋找?,F在還少一個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湊足人數出發吧!”平原君說:“先生來到我趙勝門下到現在有幾年了?”毛遂說:“到現在有三年了?!逼皆f:“賢能的士人處在世界上,好比錐子處在囊中,它的尖鋒立即就要顯現出來?,F在,處在我趙勝的門下已經三年了,左右的人們對你沒有稱道的話,趙勝我也沒有聽到這樣的贊語,這是因為你沒有什么才能的緣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請留下!”毛遂說:“我不過今天才請求進到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就處在囊中的話,我就會像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鋒露出來而已?!逼皆K于與毛遂一道前往楚國。那十九個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卻都沒有說出來。
毛遂到了楚國,與十九個人談論,十九個人都折服了。平原君與楚國談判“合縱”的盟約,反復說明“合縱”的利害關系,從太陽出來就闡述這些理,到太陽當空時還沒有決定,那十九個人對毛遂說:“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劍柄登階而上,對平原君說:“‘合縱’的利害關系,兩句話就可以決定。今天,太陽出來就談論‘合縱’,日到中天還不能決斷,這是為什么?”楚王對平原君說:“這個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說:“這是我趙勝的舍人?!背跖獾溃骸盀槭裁床幌氯??我是在同你的君主說話,關你什么事?”毛遂手握劍柄上前說道:“大王你敢斥責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國人多?,F在,十步之內,大王你不能依賴楚國人多勢眾了,大王的性命,懸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責我是為什么?況且,毛遂我聽說湯以七十里的地方統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諸侯稱臣,難道是由于他們的士卒眾多嗎?實在是由于他們能夠憑據他們的條件而奮發他們的威勢。今天,楚國土地方圓五千里,持戟的士卒上百萬,這是霸王的資業呀!以楚國的強大,天下不能抵擋。白起,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豎子罷了,率領幾萬部眾,發兵來和楚國交戰,一戰而拿下鄢、郢,二戰而燒掉夷陵,三戰而侮辱大王的祖先。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趙國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卻不知道羞恥。‘合縱’這件事是為了楚國,并不是為了趙國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責我干什么?”楚王說:“是,是!實在像先生說的,謹以我們的社稷來訂立‘合縱’盟約。”毛遂問:“合縱”盟約決定了嗎?楚王說:“決定了?!庇谑?,毛遂對楚王左右的人說:“取雞、狗和馬的血來!”毛遂捧著銅盤跪著獻給楚王,說:“大王應當歃血來簽訂‘合縱’的盟約,其次是我的君主,再次是我毛遂?!庇谑窃趯m殿上簽訂了“合縱”盟約。毛遂左手拿著銅盤和血,而用右手召喚那十九個人說:“先生們在堂下相繼歃血。先生們碌碌無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辦事還得依靠辦得成事情的人??!”
平原君簽訂“合縱”盟約之后,回到趙國,說:“趙勝我不敢再鑒選人才了。趙勝我鑒選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為沒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卻在毛先生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呂。毛先生用三寸長的舌頭,強似上百萬的軍隊。趙勝我不敢再鑒選人才了?!庇谑前衙熳鳛樯系荣e客對待。
【賞析】
“一言重于九鼎”,“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卓越超群的口才有的時候在兩國的外交政治交鋒中真的能起到非同一般的作用。當然,光有好口才而沒有百萬之師也是不行的。毛遂自薦的故事也已千古傳誦了,中國人從小就知道這個故事,但是直到今天,我們中的許多人無論是在心理上還是在行為上依然做不到毛遂的這一點,這也就是我們如此欽佩和頌揚毛遂精神的原因。在市場經濟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提倡毛遂自薦的精神,當然,毛遂自薦是有前提的,第一,他確實有這個以三寸之舌戰勝敵國的本事,第二,他具有在國家有難之時挺身而出的無私無畏的勇氣。有一種人,沒有適合于某個崗位的能力而通過某種非正常途徑“自薦”;而另一種人是因為沒有膽量和勇氣自薦而埋沒了自己的才能;還有一種人即使有能力也有勇氣自薦,卻因未有賞識自己的明主而不受重用。“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也是毛遂在平原君處三年未得以彰顯才華的原因,但是毛遂還算是幸運的,我們身邊的許多確實有能力有才華的人,自薦之后仍然未得到賞識,這對于用人方和人才方未免都是損失,這三種人都應該從毛遂自薦中吸取經驗。
毛遂的好口才,其實在他還未到楚國之時已經展露無遺了。在他向平原君自薦的時候,在平原君的藐視和譏諷之下,他從容應對,關于平原君人才如處于囊中的錐子的比喻,他回答得甚是巧妙機智,他說我只是今天才請求進入囊中罷了,如果我早在囊中的話,“就會像禾穗的尖芒那樣,整個鋒芒都會挺露出來,不單單僅是尖鋒露出來而已”,這個比喻既向平原君非常完滿地推薦了自己,堅定了平原君給他一次展示才能的機會的決心,同時又沒有對平原君過度冒犯和埋怨,不會激起其反感和怒火。從中,毛遂言語的巧妙機智、思維的敏捷及勇氣的可嘉已經初露端倪。
毛遂的卓越口才,主要還是表現在趙楚兩國的真正交鋒上。在正式展現其口才前,有伏筆作為襯托,寫到毛遂與同去的十九個人進行了商議,十九人皆服,不僅表現了毛遂的口才,還說明毛遂是比較有頭腦的。之后的談判是其他十九人先上,從日出談到日中都還沒有結果,這些都是為毛遂的出場作鋪墊的。
到毛遂出場,一出場就先聲奪人,在兩位大人物面前,他并沒有氣短,相反,直接質問:“從之利害,兩言而決耳。今日出而言從,日中不決,何也?”這樣猖狂無禮的言辭必然要激起楚王的怒氣,楚王的怒氣并未嚇倒毛遂,相反,他說:“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幾句話就滅了楚王的威風,在心理上給楚王一個下馬威,瞬間扭轉了被動的局面,使得兩個國家可以站在稍微平等的地位上進行對話。緊接著,毛遂從古說到今,對歷史與現實進行條分縷析,將形勢和利害關系清清楚楚地層層剖析展露在楚王面前,讓楚王心悅誠服。
毛遂的語言比較干凈利落,簡潔明快,邏輯嚴密,層次清晰,他還善于引用例子展開議論,善于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展現他卓越的說話藝術。在態度上,他不卑不亢,無論是對待平原君還是對待楚王,都顯示出人格上的一種高貴的尊嚴。毛遂自薦的過程以及他與楚王的對話過程不僅表現出他過人的機智和膽識,也讓我們看到了他處變不驚、從容應對的良好心理素質。
毛遂自薦的成功,一方面源于他的魄力和才能,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平原君的寬容和敢于用人。但是也正是平原君的敢于用人而讓以自薦名揚天下、名垂千古的毛遂最終落得個自刎的下場,這卻并不是所有人都熟悉的。毛遂在趙國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憑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楚王與趙國聯盟,為趙國立下了大功,第二年,燕國派兵進犯趙國,平原君力薦毛遂為趙軍統帥,帶兵應戰,在昌都一戰中兵敗自刎。這就是人才使用當中的以短為長的悲劇效應,毛遂肯定是一個杰出的外交人才,卻未必是一個軍事人才,如果真的用一張嘴去對付強兵還是不妥的。平原君的用人不當和毛遂本人強烈的自尊心造成了他自刎的悲劇,說明平原君真的不能“復相士”,在利用人才的過程中缺乏客觀敏銳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