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采薇歌
伯夷、叔齊
【原文】
登彼西山兮[1],
采其薇[2]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3]忽焉沒兮,
我安適歸矣[4]?
于嗟徂兮[5],
命之衰矣!
【注釋】
[1]西山:指首陽山,位于渭源縣蓮峰鎮張家灘村和古跡坪村交匯處。兮:文言助詞,相當于現代的“啊”或“呀”。
[2]薇:俗稱“野豌豆”,多年生草本植物,結莢果,中有種子五六粒,可食。嫩莖和葉可做蔬菜。
[3]神農: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虞:指虞舜王朝,夏、商、周三代之前的一個新興王朝。夏: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朝代夏朝。
[4]安:哪里。適:往,去。
[5]于(xū)嗟:嘆息聲。徂(cú):往。一說借為“殂”,死去的意思。
【作者】
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墨脫初的長子和幼子。孤竹君生前打算讓位給叔齊。在他去世后,叔齊要讓位給伯夷,伯夷不受逃去;叔齊也不肯繼位而逃去,王位便由中子繼承。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武王滅商后,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于首陽山,死前作了這首歌。
【賞析】
《采薇歌》最早見于《史記·伯夷列傳》。書中說,伯夷、叔齊在逃離孤竹國之后,先后都去投靠了西伯姬昌(周文王)。姬昌去世不久,其子姬發(周武王)起兵討伐商朝的末代君主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遂餓死于首陽山”。可見伯夷、叔齊兄弟倆是以家庭內部倡“孝”、廟堂之上倡“仁”來反對武王伐紂的。而在周朝建國后,寧可餓死,也不愿為周朝出力。在歷史上被認為是“舍生取義”的典型,因而備受后人稱贊: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仁”,是“古之賢人”(《論語·述而》),韓愈更作有《伯夷頌》的專文加以頌揚。《采薇歌》即是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之前的絕命辭。
歌詞前兩句直述登上首陽山的高處采薇充饑,字句平淺,感情也似乎平淡,其中卻包含有決不與周王朝合作這一鮮明的態度。所說的是采薇這一件實事,但也不妨看作是一紙“恥食周粟”的宣言。三、四句說明不合作的原因,認為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而非以仁義王天下,是不可取的,批評武王沒有認識到這個錯誤。這是表明自己政治上的立場與態度,不贊成“以暴易暴”,這里面有他們認識上的局限性。下面幾句是感嘆自己生不逢時,天下之大,卻找不到一個安身立命之處,內心充滿了失落感。唐人司馬貞在串講末二句時分析說:“言己今日餓死,亦是運命衰薄,不遇大道之時,至幽憂而餓死。”
可以說,《采薇歌》是一首袒露心跡、毫不矯飾的抒情詩,也是一首愛憎分明、議論風發的政治詩。全詩情理交融,在“以暴易暴”的議論中滲透著卑視鄙棄周朝的強烈感情,在“我安適歸”與“命之衰矣”的感慨中隱含有同周朝勢難兩立的情感流露。作品用語簡潔;結構上轉折自然,首尾呼應,一氣呵成。當然,從二人的思想內容來看,其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觀點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