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林夜哭·夏完淳》原文與賞析
夏完淳
細林山上夜烏啼, 細林山下秋草齊, 有客扁舟不系纜, 乘風直下松江西。卻憶當年細林客,孟公文章四海伯。昔日曾來訪白云, 落葉滿山尋不得,始知孟公湖海人, 荒臺古月水粼粼。相逢對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氣親。去歲平陵鼓聲死,與君同渡吳江水; 今年夢斷九峰云,旌旗猶映暮山紫。瀟灑秦庭淚已揮,仿佛聊城矢更飛,黃鵠欲舉六翮折,茫茫四海將安歸?天地跼蹐日月促,氣如長虹葬魚腹,腸斷當年國士恩, 剪紙招魂為公哭。烈皇乘云御六龍, 攀髯控馭先文忠, 君臣地下會相見,淚灑閶闔生悲風。我欲歸來振羽翼,誰知一舉入羅弋。家世堪憐趙氏孤, 到今竟作田橫客。嗚呼,撫膺一聲江云開, 身在羅網且莫哀,公乎公乎,為我筑室傍夜臺,霜寒月苦行當來。
作者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號小隱。父夏允彝和老師陳子龍都是明末抗清的愛國志士。他跟父、師起兵抗清,失敗后,夏允彝死國難。他又跟陳子龍加入吳易起義軍,再遭失敗。遂流亡于江漢之間,繼續進行抗清活動。順治四年六月,因上表謝魯王遙授中書舍人,被人告發,在家鄉被捕。在解往南京的路上,他吟詠不絕,十月被殺害前在獄中寫詩不輟,全部詩作收入詩集《南冠草》中。集中作品具有慷慨悲壯的藝術風格。郭沫若曾根據夏完淳一生事跡編成歷史劇《南冠草》。
夏完淳犧牲時虛年十七,他是我國歷史上罕見的少年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他的全部作品經后人收集編為《夏完淳集》。
《細林夜哭》是夏完淳被捕后,押往南京,途經細林山時為哀悼不久前為國捐軀的老師陳子龍而作,詩中抒發了師生之情與抗清戰友之誼,充溢著“國事不可收拾”的沉痛之感,它是用血淚凝成的歌行體詩,情辭悲涼,真摯感人,是詩人的代表作品。細林山即今青浦縣南的秀林山。
全詩構思綿密。先寫細林山夜色與感受,“細林山上夜烏啼,細林山下秋草齊”,由于該山是恩師陳子龍秘密從事抗清活動的地方,眼下山在人亡,所以迭用“細林山”以寄哀思。物知人情, 山上山下涂上了 凄涼色彩,濃黑夜幕,烏啼聲聲,蕭瑟寒風,枯草索索,好象在為民族英雄的犧牲致哀。夏完淳多么想登山憑吊恩師! 可身為俘虜,禁在小船中,“有客扁舟不系纜,乘風直下松江西”。敵船沿著細林山下的吳凇江向西駛去。詩人只能睜大淚眼,向細林山行注目禮。恩師啊,您英靈有知,會原諒我不能登山奠祭您! 一下子將讀者帶入悲壯的意境中。
第二部分轉入心祭?!皡s憶當年細林客,孟公文章四海伯”。從前恩師避居細林山,自號於陵孟公,德行文章皆為世人表率。這話是妥貼的,陳子龍于明末是幾社、復社領袖人物,名重于時。“昔日曾來訪白云,落葉滿山尋不得。始知孟公湖海人,荒臺古月水粼粼。”訪白云,即訪隱者,陳子龍在弘光朝垮臺后,痛心疾首,隱伏細林山,等待時機。于一六四四年閏六月,以明朝兵科給事中身分,發動了震動江南的松江起義。在蟄伏期間,夏允彝、完淳父子曾多次秘密訪問過他。這四句隱晦地回憶了來山找陳子龍的情況。湖海人,即湖海之士,性格豪放的人?!盎呐_古月水粼粼”,既寫出秘密聯絡點的蔭蔽,又映襯出民族英雄節概高古,粼粼,清澈見底的樣子。 下面憶及師生見面傷心的情景:“相逢對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氣親?!比萘繕O大,含下列事實。崇禎自殺,弘光在南京繼位,陳子龍與夏允彝任兵科給事中與吏部考功司主事。陳子龍為恢復北方,曾連續上《募練水師疏》、《自強之策疏》、《恢復有機疏》等,積極獻計獻策, 可是無一被采納;夏允彝見馬士英、阮大鋮等閹黨專權,事不可為, 曾帶著完淳到揚州找史可法謀救亡之策,可是史已被排擠,孤掌難鳴?!疤煜率隆本瓦@樣越搞越糟,終至覆亡。當師生倆在細林山荒臺談起往事時,抱頭慟哭,直干青云。陳子龍畢竟棋高一著,他悲而不抑,“酒酣氣益振”,“睥睨”滿清貴族和那些賣國求榮的亂臣國賊, 顯出傲慢的樣子。他對未來充滿信心。夏完淳受到感染,更加“意氣親”了。詩人回憶往事,寫出這些蘊藏極豐的句子,他對老師懷念之情就更感人了。他們既是師生,更是戰友。
第三部分回憶陳子龍去年領導太湖起義和今年謀劃江南大起義的經過以及壯烈殉國的情景?!叭q平陵鼓聲死, 與君同渡吳江水; 今年夢斷九峰云,旌旗猶映暮山紫?!边@是概括這兩次起義。前兩句指去年太湖起義事。據《陳子龍年譜》: “順治三年(1646), 會震澤之間,戎旃蜂起,推松陵吳公易為主。……既連攻嘉善、吳江,入其郭, 聲勢漸振……吳公以群將之意,請命于先生。先生為馳蠟帛間行入城,以捷聞監國(魯王朱以海),封吳公為長興伯,群將皆受將軍印, 而先生亦拜浙、直視師之命?!焙髞韰且滓蜍姍C松弛、叛徒出賣犧牲于杭州草橋門。陳子龍詠“江左英雄安在哉,彭城南郡生蒿萊”之句,不勝傷感。太湖起義失敗后,陳子龍、夏完淳師生倆“同渡吳江水”逸出。后兩句寫今年籌劃江南大起義受挫事。原來,太湖起義失敗后,陳子龍與復社社友戴之?取得聯系,戴有濃厚的民族意識,這時混進清廷派駐在松江江南提督吳勝兆軍營當軍官。由于吳跟蘇州巡撫土國寶有矛盾。戴就多方施展,使吳轉變立場,決定倒戈抗清。他們跟海上魯王駐舟山大將黃斌卿秘密聯絡,決定一六四七年四月十六日在松江會師,終因黃誤期而失敗。吳、戴被捕,陳子龍作為策劃者也被逮,兩月后,夏完淳也被拘拿。“今年夢斷九峰云”,九峰山在福建省閩侯縣,張煌言、鄭成功領導的大軍在那里活動,魯王也投奔那里。陳子龍、夏完淳跟他們互通聲氣,曾想去九峰山,將江、浙、閩、湘、鄂的反清力量統一起來,大干一番。現在,這個愿望破滅了。雖然如此,抗清斗爭仍在上述地區如火如荼地展開,詩人想象“旌旗猶映暮山紫”,無數戰旗在崇山峻嶺間飛舞,跟夕陽的余暉相互輝映。接四句細描陳子龍所作的貢獻。“瀟灑秦庭淚已揮”,用《左傳》故事,楚將亡,貴族申包胥在秦國朝廷痛哭七天七夜,鮮血淋漓,終于感動秦王,才發兵來助戰,終于趕走吳國軍隊,恢復了楚國?!胺路鹆某鞘父w”,用《戰國策》典故,齊燕大戰時,齊的復國英雄田單攻聊城不下,魯仲連寫信用箭射入城中,激侵占該城的燕將羞愧自殺,城才被收復。詩人用這兩件史實比喻陳子龍為抗擊清兵、挽救明室作了許多努力。當他將要為祖國作出巨大貢獻時,可惜“黃鵠欲舉六翮折,茫茫四海將安歸?”這兩句比喻陳子龍屢遭曲折,最后被俘,英雄受厄,壯志難伸,苦難的祖國將怎么辦呢?“天地跼蹐日月促,氣如長虹葬魚腹”,天地狹窄,歲月匆匆,南方的土地正一塊塊地在淪喪,英雄心中焦急萬分,而身陷囹圄,無法施展。怒火中燒,義無反顧;正氣似虹,直沖藍天,他投身水中,壯烈殉國。據《五茸志逸》:“五月十三日,陳黃門子龍被執,躍入跨塘橋死,乃割其首。會日暮,令貯之獄。時華令陳鑒以事見系,為位而哭,作文哀之。詰朝,懸之西門樓上。數夜。有書佐葉思劬,賄邏卒,以他級易之,得葬富林焉。”《云間兵事》亦云:“遂梟于松城之西門,路人皆為之流涕。”陳鑒《哭臥子陳公文》: “故日中之焰焰兮,忽夭矯其沉淵?!扔亚鴱乃疄I兮,奚訪皋陶而來我屋?!薄皻馊玳L虹葬魚腹”高度概括了這段史實。陳子龍這位民族志士,在未死前,千方百計,爭取國家的存在,等到計窮途絕,毫不猶豫地自沉,確實是熱烈的愛國者。作者謳歌他,正是抒發了當時的典型情緒。“腸斷當年國士恩,剪紙招魂為公哭?!鼻熬湔f,當年老師將自己看做國士,即國家杰出的人物,這種知己恩情尚未報答,即棄我而去, 一念及此,肝腸欲絕。后句說,我剪紙作旐,以招忠魂。詩人在這一部分中回顧了跟老師一起參加反清復明斗爭的艱苦歷程,寫得極其沉痛、激動而壯烈。
第四部分寫國破家亡的悲戚與壯志未酬的愁苦。“烈皇乘云御六龍,攀髯控馭先文忠,君臣地下會相見,淚灑閶闔生悲風?!笔拙溆髦该饕阕谥煊蓹z自己吊死。第二句說父親夏允彝追隨朱由檢,在松江起義抗清失敗后投水殉國。第三、四句寫君、父、師相繼離世,心情悲抑。這激起他保家衛國的精神力量。“我欲歸來振羽翼”,寫吳易起義失敗后,夏完淳奉魯王之命,可能到過湘鄂一帶,聯絡農民起義軍共同抗清。歸來即上疏請魯王監國(代理天子職權),準備重整旗鼓,會合閩浙義軍,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不幸事泄被捕?!凹沂揽皯z趙氏孤”,夏完淳只有一姐一妹,沒有兄弟,《獄中上母書》云:“門祚衰薄,終鮮兄弟?!壁w氏孤,即趙氏孤兒,春秋時期晉國趙朔被屠岸賈滅族,程嬰、公孫杵臼想方設法才保住遺孤趙武,長大成人為正卿。此句借此慨嘆,夏家只自己一個孤兒,實在可憐,反襯獻身的壯烈?!暗浇窬棺魈餀M客”,田橫在秦末大起義中,自立為齊王。漢高祖統一天下后,率領徒黨五百多人逃亡海島。劉邦召他到洛陽,他恥于投降,在途中自殺。消息傳到海島,五百壯士同日自刎,拒不稱臣。這兩句,既寫對清統治者的不共戴天之仇,又表達向田橫五百壯士學習,義不降虜,以死相抗。這一部分作者表明繼承父親和老師的品節與操守,決定以身殉國。據屈大均《四朝成仁錄》,夏完淳到南京后,大漢奸洪承疇親自審訊,想軟化并降服他,他義正辭嚴地痛罵洪,使之“色沮無以應”,表現出大無畏的勇敢精神。
詩的最后部分抒寫為國犧牲的志向?!皢韬?,撫膺一聲江云開,身在羅網且莫哀”,少年英雄在回顧近四年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經歷后,不禁仰天長嘯,浩嘆一聲,這凜然正氣,掃開江云,直沖長空,似乎感動了“蒼天”,使之“悲其志焉”。詩人深信忠義永在,浩氣常存,江南人民總有一天會推翻滿清貴族統治的,所以個人受挫,身陷囚籠,不必悲哀。不過,此時此地他更思念領路人陳子龍,情不能已,發出呼告:“公乎公乎,為我筑室傍夜臺,霜寒月苦行當來?!倍鲙煱?,請替我在你墓穴旁建一新屋,任風刀霜劍、月色慘白,我很快就會來到你身邊。
“風格即人?!毕耐甏臼俏覈糯飞虾币姷纳倌昝褡逵⑿郏都毩忠箍蕖烦闪酥型馕膶W史上罕見的沉雄悲壯的詩篇。在詩中,他寫了船經細林山所見凄涼夜色,回憶了抗清起事與老師密談情景,描述了他們并肩戰斗、不屈不撓的事跡和恩師獻身的經過,贊揚父親壯烈殉國的事跡,抒發了追隨老師、慷慨捐軀的豪情壯志?!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英雄生死路,都似壯游時”,是這首詩的基調。今天,它仍有強大的感染力。
這首七言歌行,繼承了漢魏六朝樂府民歌和古詩的風骨,內容實在,寄意深刻,感情沉郁,語言古樸,充溢著雄渾悲抑與愛國熱情相結合的時代精神。盡管在拘縶路上所寫,不便明說,用了較多典故,但總的說來,它有強烈的現實性、抒情性與通俗性?!都毩忠箍蕖凡焕椤赌瞎诓荨分械拇碜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