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將莫邪
【題 解】
《干將莫邪》選自《搜神記》(卷十一),題目為編者所加,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叢書》中題之為“三王墓”。故事描寫了干將為楚王鑄劍而被殺,其子赤最終替父報仇,表現了人民對統治者暴行的仇恨和英雄們堅毅頑強的斗爭意志。魯迅《故事新編》中的《鑄劍》就是根據這個故事所寫的。
【注釋翻譯】
鑒賞分析
本文是《搜神記》中最廣為傳誦的名篇之一,所歌頌的是誓死報仇雪恨的反抗精神和見義勇為、自我犧牲的豪俠氣概,這些主要體現在小說著力刻畫的兩個人物身上。
一是“赤”。他未出生時,父親干將就被楚王殺害,他帶著復仇的使命來到人間,等他長大后,知道真相的他復仇意識開始覺醒,他日夜想著要報父仇;后由于楚王懸賞捉拿他,他入山行歌,并因報仇無門而長歌當哭,這些都表現了他報仇雪恨的執著;當山中行客提出要他交出頭和劍替他報仇時,他毫不遲疑,甚至說“太好了”,立即自刎。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他不取暴君之頭死不瞑目的決心。對他的形象的刻畫,也深刻地表現了在暴君統治下人民要反抗的決心。
二是“山中行客”。他在赤處于危難境地的時候出現,路見不平,慷慨相助。從他與赤的對話中不難看出,他早已關注赤為父報仇這一正義之舉,并已設計出代赤報仇的計謀。得到赤的頭和劍以后,報仇的計劃一步步實現,直到“王頭隨墮湯中”,讀者不能不嘆服他的智慧和果敢。而“客亦自擬己頭”,竟以死來回報赤的信任,兌現了“不負汝”的諾言。這正是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所稱道的“救人于厄,賑人不贍”,“不既信、不背言”的具有仁肝義膽的游俠形象。在那個時代,由于剝削階級的殘酷統治,這種見義勇為、濟善懲惡的豪俠氣概一直受到人民的贊頌。
這篇小說篇幅雖短,情節卻富于變化,結構也相當完整。作者想象豐富,采用夸張的、超現實的表現方法,刻畫人物性格。本文在人物形象中寄寓了對崇高美的追求,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故事的結尾又帶有幽默感,是我國古代小說形成初期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