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令·賦詩字·白居易》原文與賞析
白居易
美
綺美
瓌奇
明月夜
落花時
能助歡笑
亦傷別離
調清金石怨
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應我愛
世間惟有君知
自從都尉雖蘇句
便到司空送白辭
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三十九云:“樂天分司東洛,朝賢悉會興化亭送別,酒酣,各請一字至七字詩,以題為韻。”當時參加寫詩的有王起、李紳、令狐楚、元稹、魏扶、韋式、張籍、范堯佐、白居易等九人,詩作均傳世。《欽定詞譜》卷十一收入此體,并定名為《一七令》,后代更沿用為詞調。這種詩體句式特殊,由一字句逐漸遞增至七字句,橫向排列,即成寶塔形,因此是古代寶塔詩的一種。
這首寶塔詩題目是“賦詩字”,全詩通過由短到長的遞增句式,形象地描述了詩歌的美學價值、社會作用以及詩歌跟作者的密切關系。
“詩,綺美,瓌奇。”只用五字,便高度概括了詩歌的美學特征。詩歌是美文學,它是以形式美與內容美吸引讀者的。而讀者最先接觸到的是形式上的綺麗、秀美、瓌異、奇特。
接著,白居易又用六句進一步概括了詩歌的美學價值和社會作用:“明月夜,落花時,能助歡笑,亦傷別離,調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明月夜,落花時”兩句,描繪了詩人詩興勃發的典型環境。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說:“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況清風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劉勰詳細地論述了詩人在典型環境中,受到外物的引誘和觸發,從而展開想象,產生詩情的過程。白居易此作不是理論著作,所以只能點到為止,不容他充分展開,加以論述。而劉勰的論述,又恰恰可以作為白居易這兩句詩的注腳。“能助歡笑,亦傷別離”兩句,是說詩歌能表達人間悲歡離合之情,把詩歌的表現功能概括無遺。白居易在《序洛詩》中說:“予歷覽古今歌詩,自風騷之后,蘇李以還,次及鮑謝徒,迄于李杜輩,其間詞人聞知者累百,詩章流傳者巨萬,觀其所自,多因讒冤譴逐、征戍行旅、凍餒病老、存歿別離,情發于中,文形于外。故憤憂怨傷之作,通計今古,什八九焉。世所謂文士多數奇(命運不好),詩人尤命薄,于斯見矣。”又說到他自己晚年大多數詩作,“皆寄懷于酒,或取意于琴,閑適有余,酣樂不暇,苦詞無一字,憂嘆無一聲。豈牽強所能致耶?蓋發中而形外耳。”這就是說,古今詩篇,表達歡愉之意少,而發泄愁苦之情多,這主要由詩人的社會遭遇所決定的。這正可補足上述兩句詩的內容。至于“調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上句強調詩歌的抒情功能遠遠超過音樂,下句說明詩人苦吟的精神可以感動鬼神,從詩歌的表現功能說到了詩人的創作態度,描寫又深入了一層。
“天下只應我愛,世間惟有君知”,以擬人手法把詩歌寫成是詩人不能須臾離開的伴侶。詩人愛詩,詩最理解詩人,這是辯證的關系,也是白居易幾十年來與詩歌結下不解之緣后的最深切的體會。
結句推開一步構思:“自從都尉別蘇句,便到司空送白辭。”意謂在朋友別離詩中,從李陵別蘇武詩開始(騷體確為李陵所作,五言是漢末文人的偽作,但杜甫、韓愈等仍認為真是蘇李所作,這屬于古籍辨偽范疇,此處不詳論。),直到令狐楚送別我白居易之作(按指大和三年〔829〕春, 白居易將分司東都, 長安城里白居易的許多朋友都在興化亭宴集送別,白之好友令狐楚亦在座。在這之前,楚為河南尹,兼御史大夫。唐時稱御史大夫為“司空”。),其間友朋別離之作不知有多少,要算蘇李贈別之作和司空送我之作最為深厚纏綿、感人肺腑了。這樣寫,并無否定其他送別詩的意思。而是為了強調他跟令狐楚友誼之深。據《舊唐書》卷一七二《令狐楚傳》記載,楚幾度擔任宰相,才干卓異,頗有政績,“楚風儀嚴重,若不可犯,然寬厚有禮,門無雜賓……累居重任,貞操如初。未終前三日,猶吟詠自若。”白居易集子中與令狐楚唱和酬答之作甚多,這些詩說明兩人的友誼是很深的。《酬令狐留守尚書見贈十韻》有句說:“酒每蒙酤我,詩常許起予。洛中歸計定,一半為尚書。”《洛下閑居寄山南令狐相公》有句說:“支分門內余生計,謝絕朝中舊往還。唯是相君忘未得,時思漢水夢巴山。”尤其當令狐楚去世時,白居易更是痛哭悲吟。《令狐相公與夢得交情素深,眷予分亦不淺,一聞薨逝,相顧泫然,旋有使來,得前月未歿之前數日書及詩寄贈,夢得哀吟悲嘆,寄情于詩,詩成示予,感而繼和》云:“緘題重迭語殷勤,存歿交親自此分。前月使來猶理命,今朝詩到是遺文。銀鉤見晚書無報,玉樹埋深哭不聞。最感一行絕筆字,尚言千萬樂天君。”如此深厚的友誼,難怪白居易要說“自從都尉別蘇句,便到司空送白辭”了。
《一七令》形式頗為怪異,除逐句遞增字數,使全詩形成寶塔形這一特點外,還有兩個特點:一是以詩題為韻,這樣就限定詩題只能是一個字。比如白居易此詩題目是“詩”,其余幾人分別是“花”、“月”、“山”、“茶”、“愁”、“竹”、“書”等。既立題,又限韻,這種寫法相當別致。二是此體初創時,一字句為單句,二字句至七字句均為雙句,上句跟下句平仄相對,例如:“綺美,瓌奇。明月夜,落花時。能助歡笑,亦傷別離。調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其聲調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而后代連一字句都改成雙句,但為迭字句,便形成《一七令》的又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