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望海·楊慎》原文與賞析
楊慎
昆明波濤南紀雄, 金碧滉漾銀河通。
平吞萬里象馬國,直下千尺蛟龍宮。
天外煙巒分點綴,云中海樹入空蒙。
乘槎破浪非吾事,已斬魚竿狎釣翁。
楊慎(1488—1559),新郎(今四川成都)人。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中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他為官正直,敢于諍諫。武宗荒淫,微服出游居庸關,他上疏抗諫。世宗時,他充任經筵講官,當面直諫,并帶領官員撼門大哭,被下詔獄,杖刑,謫戍云南永昌。這首詩是他到云南后寫的。他在昆陽遙望昆明湖(滇池),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煙巒海樹、金碧滉漾的景色,聯想到自己的處境,感覺到過去的雄心壯志已不能實現,只好象漁翁一般過著投閑置散的生活了,更有遭貶失意之苦。
這首七律,首、頷、頸三聯潑墨淋漓描寫詩人在昆陽遙望昆明湖所見到的景物。首聯指出昆明湖的波濤是南國的一大勝景,陽光照耀著蕩漾的碧波,炫耀奪目,漫無邊際,似與銀河相連。“銀河通”是夸飾,極言湖面之寬闊。頷聯“平吞萬里象馬國”更具體地寫湖面的廣闊,仿佛能夠吞噬面積有萬里的象馬國。“象馬國”指出產象和馬的南方國家。這是從廣度上寫湖面之大。“直下千尺蛟龍宮”,是從深度上來描寫湖之大。“直下千尺”便是龍宮,極言滇池之深,形象生動地表現了昆明湖之“雄”。頸聯描寫了湖周圍的云霧、山巒和樹木。意思說:煙云迷漫的山峰分別點綴于天外,云霧繚繞的湖邊樹木一片茫蒙。這聯,詩人雖未直接描寫昆明湖,但仍是“望海”所及的景物,是通過對煙霧、云海和樹木的描寫,反襯出昆明湖的“雄”,緊扣詩題和首句。作者是謫戍云南之人,酣暢淋漓地描寫昆明湖景色的壯美,是為了借壯景描寫抒發雄心壯志嗎?否!末聯,詩人將筆鋒一轉,即景抒情道:“乘槎破浪非吾事,已斬魚竿狎釣翁。”“乘槎”即乘坐木筏。傳說漢朝人張騫奉使西域,尋找河源,曾乘槎到了天河。后來也有人以“乘槎”比喻入朝作官的。“破浪”比喻遠大的志向。晉朝宗愨曾經對他的叔父表達自己的抱負說:“愿乘長風破萬里浪。”這兩句的意思說:我要入朝干一番事業已經辦不到了,現在,我已經斬好了釣魚竿,準備過著和漁翁親近的閑居生活。
詩人用六句描寫“望海”見到的壯景,最后則落實到抒發消沉隱退之情上,感情有如一落千丈。這里,詩人采用了前人廣泛采用的以樂景寫哀情的方法,使客觀上的樂景與主觀上的哀情形成矛盾,使樂景引起人們的厭惡或煩惱,借此顯示情哀,且倍增其哀。詩人運用昆明湖景物的壯闊來反襯自己意志的消沉和對閑散生活的追求,更加顯示了謫戍云南之悲苦和怨憤,寫得很含蓄。此外,詩人因“望海”而巧用“乘槎”“破浪”二則典故,以此明志,猶如己出, 自然妥貼,不著痕跡,實寫與用典達到了難以區分的地步,足見詩人是一位活用典故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