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陳陶》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悲陳陶
杜甫
【原文】
孟冬十郡良家子[1],血作陳陶澤[2]中水。
野曠天清無戰聲[3],四萬義軍[4]同日死。
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5],日夜更望官軍至。
【注釋】
[1]孟冬:農歷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從百姓中征召的士兵。
[2]陳陶:地名,即陳陶斜,又名陳陶澤,在長安西北。
[3]無戰聲:戰事已結束,曠野一片死寂。
[4]義軍:官軍,因其為國犧牲,故稱義軍。
[5]向北啼:這時唐肅宗駐守靈武,在長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賞析】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冬,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陳陶作戰,唐軍四五萬人幾乎全軍覆沒。來自西北十郡(今陜西一帶)的子弟兵,血染陳陶戰場,景象十分慘烈。杜甫這時被困在長安,此詩即為這次戰事而作。
雖然陳陶之戰傷亡是慘重的,但是杜甫從戰士們的犧牲中,從沉默的氣氛中,從人民流淚的悼念中,從他們悲哀的心底上仍然發現并寫出了一種悲壯之美。它能給人們以力量,鼓舞人民為討平叛亂而繼續戰斗。
詩的前四句渲染戰敗后肅穆沉重的氛圍;后四句先寫胡兵的驕橫,后寫長安人民對官軍收復長安的渴望。全詩寓主觀于客觀,把對胡虜的仇恨、對官軍的痛惜、對長安百姓的同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等種種感情,都凝聚在特定的場面中,體現出一種悲壯的美。這首詩的寫作,說明杜甫沒有一味地展示傷痕,而是根據戰爭的正義性質,寫出了人民的感情和愿望,表現出他在創作思想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