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
先秦時期的一部史書。《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班固說:“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又纂異同為《國語》。”(《漢書·司馬遷傳》)按史學家司馬遷的說法,《國語》的作者為左丘明。《國語》是否左丘明所作,唐宋時有人懷疑,清崔述認為《國語》非一人所著,它是后人取古人之事而擬之為文,不是左丘明所作。《國語》的成書年代,說法不一,可能寫成于戰國時期。它的注釋本有:后漢韋昭的《國語解》、清洪亮吉的《國語韋昭注疏》等。
《國語》二十一篇,記述了西周至春秋末年各國的歷史,以及當時一些人物的思想和言論。在哲學上,它用五行來說明和解釋萬物的起源。提出“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把五行看成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原素。認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和”與“同”是兩個重要的哲學概念。意思就是把幾種材料或幾種東西結合起來,才能構成各種的事物,僅有一種材料或一種東西,不和其他材料或東西相結合,那就不能構成萬物的。“和六律以聰耳”,就是說,不同的聲音相配合,才產生悅耳的音樂,“聲一無聽,色一無文”,這就是“以同裨同”,什么也形成不了。“和五味以調口”,“味一無果”,這包含著辯證法的觀點。還用陰陽二氣的交互作用來說明自然現象。它指出:“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這一記載是說,周幽王二年,西周涇水、渭水、洛水三川流域都發生地震。這是由于陽在地下被陰氣壓得不能蒸發,這就產生了地震。這種觀點,雖然沒有科學地揭示地震的原因,但它和宗教的“天命”論是不同的。它以陰陽二氣來說明地震,這是唯物主義觀點,這對后來的唯物主義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但是,它還沒有擺脫宗教唯心主義思想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