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中題壁》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獄中題壁
譚嗣同
【原文】
望門投止思張儉[1],
忍死須臾待杜根[2]。
我自橫刀[3]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4]。
【注釋】
[1]望門投止:望門投宿。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jié)黨”,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納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牽連,樂于接待。
[2]忍死:裝死。須臾:一會兒;不長的時間。杜根:東漢末年定陵人,漢安帝時鄧太后攝政、宦官專權,其上書要求太后還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裝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宮而釋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見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終得以脫。
[3]橫刀:面對屠刀,意謂就義。
[4]兩昆侖:有兩種說法,其一是指康有為和瀏陽俠客大刀王五;其二為“去”指康有為逃往日本,“留”指自己主動赴死。
【作者】
譚嗣同(1865~1898年),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官江蘇候補知府、軍機章京。能文章,好任俠,善劍術,積極參與新政,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后,與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等六人為清廷所殺,史稱“戊戌六君子”。工于詩文,其詩情辭激越,筆力逎勁,具有強烈愛國情懷。作有詩文等,后人編為《譚嗣同全集》。
【賞析】
《獄中題壁》是近代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獄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是農(nóng)歷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緒皇帝實行變法,八月,譚嗣同奉詔進京,參預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囚禁光緒帝,并開始大肆捕殺維新黨人。康有為、梁啟超避往海外。許多人勸譚盡快離開,但他卻說,“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召后起”,決心留下來營救光緒帝。幾位日本友人力請他東渡日本,他說:“各國變法,無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九月二十一日,他與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楊銳、林旭等五人同時被捕。這首詩即是他在獄中所作。
這首詩的前兩句運用張儉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頑固派的狠毒,表達了對維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兩句抒發(fā)作者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雄心壯志。全詩格調(diào)悲壯激越,風格剛健逎勁,表達了對避禍出亡的變法領袖的褒揚祝福,對阻撓變法的頑固勢力的憎惡蔑視,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愿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的壯烈情懷。
“望門投止思張儉”這一句,是身處囹圄的譚嗣同記掛、牽念倉促出逃的康有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懷。衷心祈告:他們大概也會像張儉一樣,得到擁護變法的人們的接納和保護。
“忍死須臾待杜根”,是用東漢諍臣義士的故事,微言大義。通過運用杜根的典故,以鄧太后影射慈禧,事體如出一轍,既有對鎮(zhèn)壓變法志士殘暴行徑的痛斥,也有對變法者東山再起的深情希冀。這一句主要是說,戊戌維新運動雖然眼下遭到重創(chuàng),但作為銳意除舊布新的志士仁人,應該志存高遠,忍死求生,等待時機,以期再展宏圖。
“我自橫刀向天笑”是承接上兩句而來:如若康、梁諸君能安然脫險,枕戈待旦,那么,我譚某區(qū)區(qū)一命不足惜,自當從容地面對帶血的屠刀,沖天大笑。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決心,所以才能處變不驚,視死如歸。
“去留肝膽兩昆侖”,對于去留問題,譚嗣同有自己的定見。他期望自己的一腔熱血能夠驚覺茍且偷安的蕓蕓眾生,激發(fā)起變法圖強的革命狂瀾。在他看來,這偉大的身后事業(yè),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們的推動和領導。基于這種認知,他對分任去留兩職的同仁同志,給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評價:路途雖殊,目標則同,價值同高,正像昆侖山的兩座奇峰一樣,比肩并秀,各領千秋風騷。
全詩用典貼切精妙,出語鏗鏘頓挫,氣勢雄健迫人。詩中寄托深廣,多處運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氣豪情的表達兼具含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