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1]
李白
【原文】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2]萬里送秋雁,
對此可以酣高樓[3]。
蓬萊文章建安骨[4],
中間小謝又清發(fā)[5]。
俱懷逸興壯思飛[6],
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
明朝散發(fā)弄扁舟[7]。
【注釋】
[1]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帶。謝朓(tiǎo)樓:又名北樓、謝公樓,在陵陽山上,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并改名為疊嶂樓。李白曾多次登臨,并且寫過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詩云:“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謝朓(464~499年):字玄暉,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杰出的山水詩人,出身高門士族,與“大謝”謝靈運同族,世稱“小謝”。餞別:以酒食送行。校(jiào)書:官名,即秘書省校書郎,掌管朝廷的圖書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2]長風:遠風,大風。
[3]此:指上句的長風秋雁的景色。酣:暢飲于高樓。
[4]蓬萊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蓬萊:此指東漢時藏書之東觀。建安骨:漢末建安(漢獻帝年號,196~220年)年間,“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詩風骨遒勁,后人稱之為“建安風骨”。
[5]小謝:指謝朓。這里用以自喻。清發(fā):指清新秀發(fā)的詩風。發(fā):詩文俊逸。
[6]小謝:指謝朓。這里用以自喻。清發(fā):指清新秀發(fā)的詩風。發(fā):詩文俊逸。
[7]明朝(zhāo):明天。散發(fā)(fà):不束冠,意謂不做官。這里是形容狂放不羈。
古人束發(fā)戴冠,散發(fā)表示閑適自在。弄扁(piān)舟:乘小舟歸隱江湖。扁舟:小舟,小船。
【作者】
見《李白·將進酒》篇。
【賞析】
天寶十二年(753年)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他的一位官為校書郎的族叔李云將要離去,他為李云餞別而寫成此詩。
作為一首離別詩,全詩構思新穎,以寫愁緒抒發(fā)憤懣開頭,以秋景點題,格調慷慨悲涼,雖有無限哀傷苦悶,卻并不消極無力,感情沉郁奔放,跌宕起伏,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開首二句,不寫敘別,不寫樓,卻直抒郁結,道出心中煩憂。三、四句突作轉折,從苦悶中轉到爽朗壯闊的境界,展開了一幅秋空送雁圖。一“送”,一“酣”,點出了“餞別”的主題。接下來的四句贊美了李云的文章剛健遒勁,有建安風骨,又表達了詩人自己的高潔志向。末尾四句抒發(fā)了詩人的感慨,理想與現(xiàn)實不可調和,不免煩憂苦悶,只好“散發(fā)弄扁舟”,而不與濁世同污。全詩起伏跌宕,氣勢雄渾,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內心有無法解開的煩憂之結。
在詩中,詩人并未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fā)詩人自己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抒發(fā)了慷慨豪邁的情懷,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執(zhí)著追求。詩雖極寫煩憂苦悶,卻并不陰郁低沉。全詩語言明朗樸素,音調激越高昂,強烈的思想情感起伏漲落,如奔騰的江河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騰挪跌宕、跳躍發(fā)展的藝術結構完美結合,韻味深長,斷續(xù)無跡,達到了豪放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詩人感懷萬端,既滿懷豪情逸興,又時時掩抑不住郁悶與不平,感情往復跌宕,一波三折,表達了自己遺世高蹈的豪邁情懷。
全詩如歌如訴,情感起伏漲落,韻味深長,一波三折,章法騰挪跌宕,起落無端,斷續(xù)無跡,語言明朗樸素,音調激越高昂,達到了豪放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