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逾淮為枳文言文翻譯|中心主旨
《橘逾淮為枳》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文言文
晏子將(2)使楚。楚王聞(3)之,謂(4)左右(5)曰:“晏(yàn)嬰,齊之習辭(6)者也。今方來(7),吾欲(8)辱(9)之,何以也(10)?”
左右對曰:“為(11)其來也,臣請(12)縛(fù)一人,過(13)王而行(14),王曰:‘何為(15)者也?’對曰:‘齊人也?!踉唬骸巫?16)?’曰:‘坐盜(17)?!?/p>
晏子至(18),楚王賜晏子酒。酒酣(hān)(19),吏二縛一人詣(yì)(20)王,王曰:“縛(21)者曷(hé)(22)為(23)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
王視晏子曰:“齊人固(24)善(25)盜乎?”
晏子避席(26)對曰:“嬰聞之(27),橘生淮(huái)南則(28)為(29)橘,生于淮北則為(30)枳,葉徒(31)相似,其實(32)味不同。所以然(33)者何?水土異(34)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35)楚之水土使(36)民善盜耶(yé)(37)?”
王笑曰:“圣人非所與熙(xī)(38)也,寡人反取病(39)焉。”
翻譯
晏子將要出使去楚國。楚王聽到這消息后,對身邊的侍衛、大臣說:“晏嬰,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F在他將要來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辦法呢?”
身邊的侍衛、大臣回答說:“在他到來時,請讓我們捆綁一個人,從大王面前走過,大王就說:‘這人是做什么的?’我們就回答說:‘這是齊國人。’大王再問:"他犯了什么罪?’我們就回答說:‘他犯了盜竊罪?!?/p>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賞賜給他酒喝。他們喝酒喝得正高興時,兩個官吏捆綁著一個人來謁見楚王。楚王說:“捆著的人是做什么的?”官吏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p>
楚王看著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于偷盜嗎?”
晏子離開座位回答說:“我聽說過這么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北就變成枳樹,它們僅僅是葉子相似,但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同。這樣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為淮南淮北水土不同啊。現在百姓生長在齊國不偷盜,可進入楚國就偷盜,莫非楚國的水土讓人變得善于偷盜嗎?”
楚王(尷尬地)笑著說:“圣人是不可以隨便戲弄的,我反而自討沒趣了?!?/p>
注釋
(1)選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晏子,名嬰,字平仲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枳(zhǐ),也叫枸橘。
(2)使:出使。
(3)聞:聽說
(4)謂:告訴,對......說
(5)左右:身邊近臣
(6)習辭:善于辭令,很會說話
(7)方來:將要來
(8)欲:想要
(9)辱:羞辱
(10)何以也:用什么辦法呢?以:用
(11)為:表時間,在,當,于
(12)請:請求,請讓我
(13)過:經過,走過
(14)行:走
(15)何為:做什么 為:做
(16)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了……罪。
(17)盜:偷盜
(18)至:到
(19)酒酣:喝酒喝得正高興時。酣,痛快
(20)詣(yì):拜見,謁(yè)見
(21)縛:捆綁
(22)曷:同“何”,什么。
(23)為:做
(24)固:本來。
(25)善:善于,擅長
(26)避席:離開座位。
(27)之:代詞,代指這樣一件事
(28)則:就
(29)為:是
(30)為:成為,變成
(31)徒:只,獨,僅僅
(32)其實:它們的果實。其,指橘和枳。實,果實。
(33)然:如此,這樣
(34)異:不同
(35)得無:莫非
(36)使:讓
(37)耶:語氣詞,相當于“嗎”,“呢”
(38)熙,同“嬉”,戲弄
(39)病:辱
中心主旨
《橘逾淮為枳》主要描寫了晏子,即晏嬰面對楚國君臣對他和齊國的侮辱所進行的爭鋒相對的斗爭,表現了晏子冷靜,從容不迫,臨危不懼,機智善辯的品質和不畏強權,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浩然正氣。在斗爭中,長了自己的志氣,滅了楚國的威風,從而維護了齊國的尊嚴,使楚王自討沒趣。
晏子形象:善于外交辭令,能隨機應變,從容不迫地維護個人及國家的尊嚴。
楚王形象:傲慢無禮,盛氣凌人,最后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