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鋼文言文翻譯_注釋_啟示
文言文
世間鍛鐵所謂鋼鐵者,用柔鐵①屈盤之,乃以生鐵陷②其間,泥封煉之③,鍛令相入④,謂之“團鋼”,亦謂之“灌鋼”。此乃偽鋼⑤耳,暫假⑥生鐵以為堅,二三煉則生鐵自熟⑦,仍是柔鐵。然而天下莫以為非者,蓋未識真鋼耳。余出使至磁州⑧鍛坊⑨,觀煉鐵,方識真鋼。凡鐵之有鋼者,如面中有筋⑩,濯盡柔面,則面筋乃見。煉鋼亦然,但取精鐵,鍛之百余火,每鍛稱之,一鍛一輕,至累鍛而斤兩不減,則純鋼也,雖百煉不耗矣。此乃鐵之精純者,其色清明,磨瑩之,則黯黯然青且黑,與常鐵迥異。亦有煉之至盡而全無鋼者,皆系地之所產。
翻譯
世上鍛鐵所稱的鋼鐵,是先把熟鐵彎曲盤卷起來,又將生鐵陷入其中,然后用泥包裹好加以燒煉,煉好后再加鍛打,使熟鐵和生鐵互相摻雜滲透,這樣鍛煉出來的鋼就稱為“團鋼”,也叫“灌鋼”。這其實是一種假鋼,只不過暫時借生鐵提高熟鐵的硬度,經過兩三次燒煉之后,生鐵自然變熟,則得到的還是熟鐵。然而天下人都不以為這辦法有什么不對,大概是由于不知道什么是真鋼。我出使河北時,曾到磁州的鍛坊看煉鐵,才知道什么是真鋼。凡是鐵里面含有鋼的,如同小麥面粉和成的面團里頭有面筋,把面團的軟面洗干凈了,才會見到面筋。煉鋼也是這樣,只要取精純的熟鐵燒煉鍛打百余火,每次鍛打都稱稱重量,鍛一回輕一回,直到屢次鍛打而斤兩不減,那就是純鋼了,即使再煉上百次也將不會再有損耗。這是最精純的鐵,其成色看上去清澈有光亮,而磨光之后又顯得暗暗的,青而且黑,和普通的鐵迥然不同。也有鐵煉盡了而全無鋼的,這都和鐵的產地有關系。
注釋
①柔鐵:熟鐵。
②陷:這里指將生鐵包嵌進去。
③泥封煉之:用泥將它封起來冶煉。
④入:這里是“相熔合”的意思。
⑤偽鋼:沈括認為這種鋼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鋼,所以稱其為偽鋼。
⑥假:借。
⑦生鐵自熟:生鐵自然就成了熟鐵了。
⑧磁州:地名,治所在今河北磁縣。
⑨鍛坊:煉鋼鐵的作坊。
⑩筋:這里指面筋。
濯(zhuó):洗,制面筋時需用水洗去淀粉。
柔面:這里指制面筋時用水洗去的淀粉。
瑩:光潔明亮。
黯黯然:暗淡的樣子。
皆系地之所產:都是產地不同造成的。
啟示
《煉鋼》是北宋的一篇 文言文,作者是沈括。讀之感慨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不禁為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而贊嘆。也為中國古代有沈括這樣熱心于自然科學的的學者而感到慶幸,沒有他這樣的學者,古代自然科學成果更難以流存。
作者簡介
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出身于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游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宋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御西夏,后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紹圣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