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蟲治蟲文言文翻譯注釋 以蟲治蟲文言文啟示
文言文
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不肯”。
翻譯
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出現了子方蟲,正要危害秋田里的莊稼。忽然有一種昆蟲出現了,樣子長得像泥土里的"狗蝎",它們的嘴上長有鉗,成千上萬遮蔽了大地;這種蟲遇上子方蟲,就用鉗子和它搏斗,子方蟲全都被咬成兩段。十天后,子方蟲全被殺盡,年成因此而獲得莊稼大豐收。這種蟲過去曾經有過,當地的人稱它為"傍不肯"。
注釋
1.元豐:宋神宗趙頊年號(1078-1085)
2.慶州:宋代州名,轄境相當于今甘肅慶陽、合水、華池諸縣
3.生:動詞,產生,出現
4.子方蟲:也作“虸蚄蟲”今稱黏蟲,危害麥類、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種作物
5.方:將要
6.為:成為
7.之:的
8.害:危害(作動詞用)
9.一蟲:一種昆蟲
10。狗蝎(gǒu xiē):學名蠼螋(qú sǒu),屬于革翅目的昆蟲,口器咀嚼式,有強大鋏狀尾須一對,能夾人、物,雜食性或肉食性。
11.其:代詞,它們的
12.喙(huì):本是鳥獸的嘴,此處指蟲子的嘴
13.蔽(bì):遮蔽。
14.則:連詞表順接,相當于“就”。
15.以:用。
16.鉗(qián):指長在昆蟲嘴上的鉗狀物。
17.搏:搏斗
18.之:代詞,代指子方蟲
19.悉:全,都,例如,《出師表》中“悉以咨之”
20.為: 成為
21.旬日:十天
22.皆:都
23.盡:沒了
24.歲:年成,收成
25.以:因為【“以”只有“因為”的意思,沒有“因此”的意思,其實后面省略了代詞“之”,其為“歲以(之)大穰”,“以之”譯為“因為這樣”,就相當于“因此”。】
26.大穰(ráng):莊稼大豐收
27.其:那
28.舊:過去
29.曾:曾經
30.之:語氣詞,不譯
31.土人:本地人
32.謂:叫 ,稱作
33.之:代指“傍不肯”(子方蟲的天敵)
34.傍(páng)不肯:蟲名。意思是這蟲旁邊容不得害蟲。傍:即“旁”,旁邊。
啟示
《以蟲治蟲》記敘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秋田中“傍不肯”消滅“子方蟲”,從而使農作物獲得豐收的事例,說明開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農作物害蟲的天敵消滅蟲害,是促進農業增產的一項有效措施,符合大自然的規律。
作者簡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后隱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陜西鹽政。后知延州(今陜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御。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于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