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四順古文翻譯
四順是古籍《管子》里記載的一篇文言文,見于《管子》第一篇。以下是管子四順古文翻譯,歡迎閱讀。
文言文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翻譯
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順應民心;政令所以廢弛,在于違背民心。人民怕憂勞,我便使他安樂;人民怕貧賤,我便使他富貴;人民怕危難,我便使他安定;人民怕滅絕,我便使他生育繁息。因為我能使人民安樂,他們就可以為我承受憂勞;我能使人民富貴,他們就可以為我忍受貧賤;我能使人民安定,他們就可以為我承擔危難;我能使人民生育繁息,他們也就不惜為我而犧牲了。單靠刑罰不足以使人民真正害伯,僅憑殺戮不足以使人民心悅誠服。刑罰繁重而人心不懼,法令就無法推行了;殺戮多行而人心不服,為君者的地位就危險了。因此,滿足上述四種人民的愿望,疏遠的自會親近;強行上述四種人民厭惡的事情,親近的也會叛離。由此可知,“予之于民就是取之于民” 這個原則,是治國的法寶。
賞析
在管仲眼里,老百姓是“人”---好逸惡勞,貪財好色,自私自利,但也有人情親情。在管仲眼里,官員和皇帝也是“人”,只是多了一些欲望野心和責任而已。在管仲眼里,這個世界不是由“好人”或“壞人”組成的,而是由“自私自利”的人組成的,所以“政之所興,在順民心”---讓老百姓有機會掙錢娛樂生兒育女---不是天天背四書五經,存天理滅人欲。
孔子和孟子看到了人性的善,尤其在沒有利益沖突的時候。商鞅和韓非看到了人性的惡,尤其在面臨利益沖突的時候。所以,儒家和法家的觀點確實是對立的,但他們都推崇管仲。管仲既看到了人性的善,也看到了人性的惡,更看到了人性的“貪”---貪生怕死,貪財好色。
齊國之所以富強,正是基于管仲對人性的了解,并想辦法使之有機會得到人性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