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關無僮仆,窺室唯案幾。意思翻譯及賞析
原文
尋西山隱者不遇
丘為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仆,窺室唯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釋
⑴茅茨:茅屋。
⑵扣關:敲門。僮仆:指書童。
⑶唯案幾:只有桌椅茶幾,表明居室簡陋。
⑷巾柴車:指乘小車出游。
⑸釣秋水:到秋水潭垂釣。
⑹差池:原為參差不齊,這里指此來彼往而錯過。
⑺黽勉:勉力,盡力。仰止:仰望,仰慕。
⑻“草色”二句:這是詩人經過觀察后亦真亦幻地描寫隱者居所的環境。
⑼“及茲”二句:及茲,來此。契,愜意。蕩心耳,滌蕩心胸和耳目。一本無此二句。
⑽“雖無”二句:意謂雖沒有受到主人待客的厚意,卻悟得了修養身心的真理。
⑾興盡:典出《世說新語》晉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
⑿之子:這個人,這里指隱者。一作“夫子”。
作品譯文
高高的山頂上有一座茅屋,從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輕扣柴門竟無童仆回問聲,窺看室內只有桌案和茶幾。
主人不是駕著巾柴車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釣魚。
錯過了時機不能與他見面,空負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蔥綠,晚風將松濤聲送進窗戶里。
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興,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蕩滌。
我雖然還沒有和主人交談,卻已經領悟到清凈的道理。
玩到興盡就滿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這位隱者相聚。
賞析
丘為,唐代詩人,其傳世作品不多。本詩之所以廣為流傳,在于它寫隱逸之情時另辟蹊徑,道出了另一番味道。
整首詩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八句寫尋隱不遇,似露失望惆悵之意,后八句則宕開一筆,寫隱者的高雅情趣與所居環境的閑靜優美,將他的志趣與詩人自己的追求訴諸于筆端,表現出了一種倚世獨立的精神境界。
詩的前兩句寫隱者居所的高、遠、簡,“絕頂”言其高,“茅茨”,為茅草屋,指其簡,“三十里”則語其遠,如此,作者卻要“直上”尋找隱者,可見詩人對他的欽佩之情,必欲見之而后快。這樣的鋪陳渲染,便讓讀者對隱士為何等高人充滿了想象與期待。
“扣關無僮仆,窺室惟案幾。”寫詩人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卻連個仆人也沒有遇到,屋里亦是空空如也。《尋隱者不遇》中“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詩人雖未見隱者,但也有童子可問,知其所去。而本詩中詩人未見僮仆。依筆者看來,隱者可能只有一、兩個僮仆,出門時帶去了,或者根本就沒有。詩人敲門時,無人應答,門上無鎖,可推門而入。直觀其室,室內只有案幾,無任何奢華之物。這樣,隱者又何必用僮仆呀?真正的隱者是要剔除物欲、反觀內省的,由此可見,該隱者必是真高人雅士。
五六句中,是詩人的想象。隱者不在,詩人不免要推斷他的去向,或砍柴或垂釣,都是人與自然的交流,都脫離了人世的紛擾與欺詐,尤其是“垂釣”古人更是把它當作一種閑適脫俗的生活,“閑來垂釣碧溪上”“獨釣寒江雪”等詩句便是明證。詩人如此寫,更突出了隱者的超然。
七八句,寫了詩人不遇的心情:錯過了與隱者相遇的機會,就只能失落地在心里默默地對他表示無盡的景仰了。詩人不辭辛苦、跋山涉水去尋隱者,不得相見,此時的失望與憂郁不免要溢于言表了。
“雨中草色”“窗里松聲”,色極悅目,聲極悅耳。九十句描畫了這里空氣清新、草色青翠、青松掩映的優美環境,頓時便讓讀者從詩人所渲染出因不遇產生的惆悵之情中脫離出來。
不能相見,或為缺憾,但在這優雅的居所里,詩人卻感到與隱者的幽情逸致產生了契合,身心也如被清水蕩滌了一般變得澄澈清明,雖然沒有賓主相見的興奮,但卻也深深地體悟到了清凈無為的禪理,而這正是此行真正的目的,目的達到,便可欣然下山,又何必等著與隱者相見呀?詩的最后六句直接陳述了自己的想法,表現了詩人灑脫不羈的心性和追求。
在筆者看來,詩中句句在寫隱者,也時時在寫詩人自己,寫他對隱居遁世、恬淡怡然生活的追求,而最巧妙的是以“不遇”來表情達意。
作者簡介
丘為(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唐代詩人,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市)人。事繼母孝,嘗有靈芝生堂下。屢試不第,歸山攻讀數年,天寶初年,進士及第,累官至太子右庶子,貞元四年(788)為由前左散騎常侍致仕。年八十余,而母無恙,給以俸祿之半。
為善詩,與王維(約701 — 約761)、劉長卿(約726 — 約786)友善,時相唱和。80多歲辭官還,貞元間卒,年九十六。相傳是唐代享壽最高的一位詩人。其詩大抵為五言,格調清幽淡逸,多寫田園風物,為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作者之一。以《題農父廬舍》、《尋西山隱者不遇》、《左掖梨花》、《泛若耶溪》等較著名。例如:“冷艷全欺雪,余香乍入衣”(《左掖梨花》),堪稱佳句;“春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題農父廬舍》),工于煉字,王安石《泊船瓜洲》之“春風又綠江南岸”蓋脫胎于此。原有集,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