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對聯、橫批及匾額的相關知識
一、楹聯與對聯
楹聯和對聯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之間既有共同點也有區別:
?定義和起源?:
1.定義:楹聯,又稱對聯,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2.起源:楹聯起源于民間的桃符,后來擴展到門框上及其他地方上的對聯;對聯的雛形是桃符,起源于五代時期,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
楹聯通常是指掛或貼在堂屋前部的柱子上的對聯,也就是“楹”上的對聯,是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形式之一,俗稱“對子”“對聯”“楹貼”……楹聯多用于春節時期,也廣泛用于婚喪喜慶、名勝古跡、佛殿書院、神壇廟宇等場合。
對聯則不僅用于春節,還廣泛用于各種社會場合,如婚喪喜慶、茶樓酒吧、客廳門庭、企業單位、名勝古跡、佛殿書院、神壇廟宇等。?
楹聯和對聯都講究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但楹聯在結構上要求更為嚴格,通常要求上下聯字數相等、結構對應、詞性相當、節奏相應等;對聯則相對較為寬松靈活,字數和結構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簡言之,就結構和格式而言,楹聯必是對聯,對聯則未必是楹聯。
?文化意義?:
楹聯不僅是一種文學形式,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聯則更多地作為一種習俗和文學形式存在,體現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小結:楹聯和對聯的區別一一
1.楹聯多用于殿堂。對聯使用范圍廣泛,場合沒有限制。
2.楹聯內容限于政論、處世、哲理、家訓等。對聯除上述內容外,可涉及各個領域。
3.楹聯為舊時貼在廟宇、寺院,殿堂的楹柱上的對聯,一般為刻制,可長期存在。對聯根據不同氣氛而做,如:婚聯,壽聯,新春聯等等,多為紙質,不會保留很長時間。
4.楹聯在表達形式上要求更高,對仗必須工整,而對聯格式相對寬松。對聯是楹聯的俗稱,兩者都是講究對仗(不僅僅“對偶”)的語句;楹聯一定是對聯,而且現在已泛指對聯;但寬松的對聯不一定是楹聯。
二、楹聯、對聯與橫批
在對橫批有無的要求上,楹聯與對聯都相同:有的要求必有橫批,有的可以無橫批。這由其出現的場所決定:可使用則必用;反之,則不用。
楹聯或對聯為什么要有橫批?一副完整的楹聯或對聯,應該包含上下聯和橫批。大門有門眉的,在喜慶的節日、喬遷、新婚,有橫批的幾個大字,組成一句吉祥語,這不僅對楹聯或對聯起畫龍點睛之作用,而且能增添濃厚的洋洋喜氣。
然而,在一些樓閣、庭院等場所,因為沒有門頭或橫梁,可以不用橫批。但作為楹聯或對聯,我們心中要有橫批概念,如同一幅山水畫,最后要有點睛之筆——題款,這幅畫才有其藝術欣賞價值。同理,一副楹聯或對聯,如果沒有橫批,就顯得缺少點什么?
橫批首先要講究平仄。在我們常見的楹聯或對聯中,無論單邊字數多寡,少到三五七言的短聯,多到幾十言的長聯,橫批大都統統概略為四個字?!八摹笔桥紨?,組成的詞有“四季發財”“四時美好”寓意好運連連的詞語,所以橫批約定俗成為常規的四個字。別看簡單的四個字,無論古韻今聲,在音節的第二、第四字上,它們一定是平仄交替,或先仄后平(辭舊迎新),或先平后仄(延年益壽),絕不會出現同為平聲,或同為仄聲的。
橫批要畫龍點睛,突出楹聯或對聯主題。橫批如同一篇文章精彩的標題,為對楹聯或對聯增色而擬。橫批還要高度概括上下聯意,不可偏頗一方。如:“茶雖有味卻無性;酒可解憂又作狂”。二者看似不搭調,但茶酒不分家,可擬“茶酒人生”的橫批,全面概括并突出其主旨。
最好的橫批要照顧到上下聯關系,不可偏頗一方。如給徐紹泰老先生“喜”字壽的嵌名聯:紹世家風臻遐久;泰安福祚享綿長。橫批,紹世泰安,上下聯均照應到了。
最后,橫批不顯山不露水為佳,以副標題不與正標題發生沖突為原則,盡量不出現重復字詞。橫批提煉出來后,既要有上下聯的含義,又要不留痕跡,這才是高手;而如用上暗喻、比擬等手法,更是奇才。如李先表老先生八十大壽的嵌名聯:先盈紫氣嘉福祉;表羨祥云懿壽辰。為配合這副壽聯,在“壽”字的中堂上方,書寫著“南山東?!睓M批,沒有明顯的“福”“壽”二字,但有喻添壽添福的美意。這是作對聯的最高境界,需要我們一生為之辛勞。這里,難在知典化典,古為今用。
三、橫批與匾顏
橫批與匾額易混,但二者完全不同。以上談及,橫批是楹聯或對聯的概括和點睛之筆,與楹聯或對聯的內容主旨緊密關聯,常用四字詞語,一定橫刻或橫寫。匾額內容通常為建筑物的名稱或某種歌頌性文字或警示性文字等,都與楹聯或對聯毫無關聯。匾額多為后期制作張掛在建筑物上的塊狀或條狀物品。
橫批
匾額
“匾額”為模糊籠統的說法,實際上“匾”“額”有別。關于匾額,有幾種說法:
1.從文字功能上看,“匾”和“額”曾是兩個概念。匾額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說文解字》對“扁”作了如下解釋:“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故匾是用以表達經義、感情之類的門戶之文,如順治皇帝御筆親題乾清宮牌匾的“正大光明”(見以上圖片)、 康熙題避暑山莊正殿的“澹泊敬誠”、北京孔廟的“萬世師表”,雍正題曲阜孔府孔廟的“生民未有”、養心殿的“中正仁和”“勤政親賢”,乾隆題太和殿正中的“建極綏猷”匾以及史上流傳的“明鏡高懸”“公正廉明”“制怒”“難得糊涂”“吃虧是?!钡戎T多匾額,都彰顯了治國者或文人所尊奉的道德、準則和對圣賢的贊美,以寄托情感,或為鑒自警,或昭示后人。
2.“額”,本義指額頭,腦門,《辭源》另一解作“ 店鋪或廳堂正面和頂部掛的有字的板”。南朝宋羊欣《筆陣圖》云:“……前漢蕭何善篆籀,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題其額,觀者如流”。由此可見,題額就是門屏上的題字,與對聯毫不相關。因為無論是蕭何題額還是羊欣著《筆陣圖》時,對聯還未問世。
懸于門屏上的牌額,一般用于表達建筑物名稱和性質之類,如“滕王閣”“長生殿” “望月亭” “望江樓”等樓堂殿閣的名稱、“同仁堂” “老鳳祥”“榮寶齋”“狗不理”等商家字號的名稱以及“履福堂”“敬愛堂”“篤誼庭”等宅堂名稱等。
3.對于匾、額的劃分,雖存在不同的聲音,但一般普遍認為,橫寫為匾,豎寫為額,或者說額為豎式的匾,即斗狀匾。這種“匾”在唐朝左右大量存在,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的建筑屋檐與門楣之間的距離較長,豎式的額更能夠突顯出建筑的氣勢。唐代以后,隨著建筑形式的變化,屋檐與門楣之間的距離逐漸縮減,“匾”開始更多的向橫向發展,這樣更能適應建筑的美感,曾經盛極一時的“額”則更多出現在宮殿等高大建筑上。
故宮“中正仁和”匾
故宮“勤政殿”額
順便提及,“牌”多指代招牌,這個招牌不僅包含一般商戶門前懸掛的條牌,還包括路牌、儀仗牌等。
古代官員出行提示旁人的“回避”的牌
以上所述,多整理綜合于網絡資料。有一些尚無定論,不同的人看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