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戰國策·蘇代止趙惠王伐燕(燕策二)》原文鑒賞
《先秦散文·戰國策·蘇代止趙惠王伐燕(燕策二)》原文鑒賞
趙且伐燕①,蘇代為燕謂惠王曰②:“今者臣來,過易水③,蚌方出曝④,而鷸啄其肉⑤蚌合而柑其喙⑥。鷸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⑦。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⑧,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愿王之熟計之也⑨。”惠王曰:“善!”乃止。
【注釋】 ①且:將要。 ②惠王:即趙惠文王,名何。 ③易水:在今河北,源出易縣。 ④曝(pu音鋪):曬太陽。 ⑤鷸(yu音郁):一種候鳥,羽毛茶褐色,嘴、腿很長,常在水邊或田野里捕食小魚、蟲子和貝類。 ⑥拑:夾住。喙(hui惠),鳥嘴。 ⑦禽:通“擒”,捉住。 ⑧相支:相持不下。 ⑨熟計:反復考慮。
【今譯】 趙國將要進攻燕國,蘇代替燕向惠王說:“現在我來的時候,經過了易水,一個蚌正張開兩殼曬太陽,一只鷸鳥飛過來啄它身上的肉,蚌急忙合起兩殼,死死地鉗住了鷸鳥的嘴巴。鷸鳥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個死蚌。’蚌也對鷸鳥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有只死鷸。’兩個互不肯放,結果漁夫把它們一起捉住了。現在趙國將要進攻燕國,燕、趙雙方長期相持不下,就會使廣大將士民眾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成為漁夫啊!因此,希望大王反復考慮這件事。”惠王說:“很好!”于是放棄了進攻燕國的計劃。
【集評】 清·張星徽《國策評林》引俞寧世語:“不經之言,至當之理。”
清·張星徽《國策譯林》引唐錫周語:“即韓盧東郭之說,而此更曲暢有味,誕謾有情。其妙全在‘過易水’三字,不爾便孟浪矣。”
清·張星徽《國策評林》:“此喻凡三見,而風藻各殊。蓋天下之情勢,實無以易此,亦說士所自得意處。方知文章有一事,而任人翻出無數新樣,才豈有盡時。”
【總案】 本文引用的故事已記作流傳千古的寓言,至今仍被廣為運用。它有如警鐘,告誡人們切莫置共同的敵人于度外,而一味地彼此爭斗,否則必然會兩敗俱傷,他人得利。
蘇代為了勸阻趙王伐燕,將燕趙喻為鷸蚌,將秦比作坐收漁利的漁父,使趙王一下子明白了燕趙相爭,秦國得利的道理。以淺顯易懂的寓言故事說理服人,是戰國策士慣用的伎倆,從而形成了《國策》的一大特色,本文正見其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