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更  法》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雕龍文庫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商君書·更  法》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作品:《商君書》

簡介

《商君書》,又稱《商君》、《商子》,商鞅著,共五卷二十四篇,主要是記述商鞅的法治思想和政治、經濟主張,也載有一些關于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的材料。

商鞅(約前390—前338),姓公孫,名鞅,戰國時衛國(今河南淇縣、滑縣一帶)人,亦稱衛鞅。在秦國被封于商地,故稱商君、商鞅。他是先秦法家思想的主要奠基者。秦孝公之際著名的“商鞅變法”,即是其一生最重要的政治實踐。變法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和法治,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秦惠王時被車裂而死。

更法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于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臣之行也。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訾于民。語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孝公曰:“善!”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愿孰察之!”

公孫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于故習,學者溺于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制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臣聞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君其圖之!”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君無疑矣!”

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怪,曲學多辨。愚者笑之,知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于是遂出墾草令。

注釋

①平:通“評”,評論。畫:籌劃。平畫,指研究治國辦法。 ②正:定,制定。 ③錯:通“措”,建立,施行。 ④議:非議。 ⑤亟(jí):趕快。 ⑥暗:不明白。 ⑦郭偃:春秋時晉國人,曾幫助晉文公實行改革。 ⑧故:古,舊。 ⑨循:遵循。 ⑩因:順著。 習:熟悉。 孰:通“熟”,仔細。 ⑬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 五霸:即春秋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⑮制:約束。 ⑯拘:拘泥、束縛。 ⑰怒:超過。 ⑱曲學:淺陋的見解。

譯文

秦孝公在研究治國的辦法,公孫鞅、甘龍、杜摯三位大夫陪著他,一起考慮當時形勢的變化,探討立法的原則,尋求統治人民的方法。

秦孝公說:“繼承君位不應忘記國家,這是國君當遵守的原則;推行法令務必要顯示出國君的明智,這是臣下應有的本分。現在我想通過變法來治理國家,改變禮制來教化百姓,但是又怕天下人非議我。”

公孫鞅說:“我聽說,‘行動猶豫不決,則不會有成就;做事不果斷,則不會有功績。’既然您有了這樣的想法,就請您快下決心去做,沒有必要去擔心天下人的非議。況且行為高于別人的人,本來就會被世俗非議;有獨到見解的人,必定會受到他人的誹謗。俗話說:‘愚笨的人常常在事成之后依然糊里糊涂,聰明的人往往在事前就會有所預見。不可以與普通的人討論創新的事情,只能同他們一起樂享其成。’郭偃變法時就說過:‘講究最高德行的人不會附和一般人的見解,成就大事業的人不同一般人相謀劃。’法令,是用來愛民的;禮制,是用來便于做事的。所以對圣人來說,只要可以達到強國的目的,可以不必仿效舊法;只要是對于人民有利的,可以不必沿用舊禮制。”

秦孝公說:“好!”

甘龍說:“不對!我聽說,‘圣人不改變人民的舊習慣而進行教化,智者不改變舊法令而治理國家。’順著人民的舊習慣去教化他們,不用費力就會成功;依據舊法令來治理國家,官吏們習慣,人民也安寧。現在如果變法,不按照秦國的舊方式來辦事,而改變舊禮制來教化人民,我真的擔心天下人會非議您。請您務必慎重考慮!”

公孫鞅說:“甘龍所說,都是一般世俗的言論!常人總是安于舊習慣,學者總是局限于自己所知道的那一套:這些人只是占有官位,墨守成規,沒有辦法同他們討論變法的事情!夏、商、周三代的禮制雖然各不相同,但是都稱王于天下;五霸所采用的法令不相同,但是都能稱霸諸侯。所以,只有智者才能夠制定新的法令,而愚笨的人只能墨守之;只有賢能的人才能更改禮制,而不肖的人只得受禮制的約束。受禮制約束的人,是不足以與之談論國事的;墨守舊法的人,是不足以與之談論變法的。您就不要再猶豫了!”

杜摯說:“我聽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則不改變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則不改用新的工具。’而且,我也聽說,效法古代是沒有過錯的,遵循舊禮是不會出問題的。希望您能再考慮一下!”

公孫鞅說:“古時候,歷代的政教各不相同,有什么古法可效?帝王也不是重復治術的,有什么舊禮可以遵循呢?伏羲、神農實行教化,而不用刑罰;黃帝、堯、舜雖然用刑罰但是不過分;到了周文王、周武王,他們則是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而制定禮制。禮制和法令都是按照時代的要求來制定的,制度和命令都必須合時宜,各種兵甲器械的制造都是為了方便使用。因此我說:治理國家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只要是有利于國家就不一定要去效法古代。商湯、周武王不去效法古代,他們治理的國家照樣興盛;殷紂、夏桀沒有改變舊的禮制,但是照樣滅亡。由此可見,違反古制的未必要受到指責,而死守舊禮、因循守舊的也未必值得稱贊。大王,您不必再猶豫了!”

秦孝公聽完說:“好!我聽說住在偏僻的地方的人往往會少見多怪,學識淺薄的人則常常喜歡詭辯。愚笨的人所恥笑的,恰恰是智者所憐憫的;狂妄的人所高興的,往往是賢能的人所憂傷的。現在,即便是人們以世俗的想法來非議我,我也不再猶豫了!”于是便發出了開墾荒地的命令。

開塞



天地設而民生之。當此之時也,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親親而愛私。親親則別,愛私則險,民眾而以別、險為務,則民亂。當此時也,民務勝而力征。務勝則爭,力征則訟。訟而無正,則莫得其性也。故賢者立中正,設無私,而民說仁。當此時也,親親廢,上賢立矣。

凡仁者以愛利為務,而賢者以相出為道。民眾而無制,久而相出為道,則有亂。故圣人承之,作為土地、貨財、男女之分。分定而無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設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既立君,則上賢廢而貴貴立矣。

然則上世親親而愛私,中世上賢而說仁,下世貴貴而尊官。上賢者,以相出為道也;而立君者,使賢無用也。親親者,以私為道也;而中正者,使私無行也。此三者,非事相反也,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變而行道異也。故曰:王道有繩

夫王道一端,而臣道亦一端,所道則異,而所繩則一也。故曰:民愚則知可以王,世知則力可以王。民愚則力有余而知不足,世知則巧有余而力不足。民之生,不知則學,力盡而服。故神農教耕而王天下,師其知也;湯、武致強而征諸侯,服其力也。夫民愚,不懷知而問;世知,無余力而服。故以知王天下者并刑,力征諸侯者退德

圣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則后于時,脩今則塞于勢。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異勢,而皆可以王。故興王有道,而持之異理。武王逆取而貴順,爭天下而上讓,其取之以力,持之以義。今世強國事兼并,弱國務力守,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脩湯、武。湯、武塞,故萬乘莫不戰,千乘莫不守。此道之塞久矣,而世主莫之能廢也,故三代不四。非明主莫能聽也,今日愿啟之以效

古之民樸以厚,今之民巧以偽。故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此俗之所惑也。今世之所謂義者,將立民之所好,而廢其所惡;此其所謂不義者,將立民之所惡,而廢其所樂也。二者名貿實易,不可不察也。立民之所樂,則民傷其所惡;立民之所惡,則民安其所樂。何以知其然也?夫民憂則思,思則由度;樂則淫,淫則生佚。故以刑治則民威,民威則無奸,無奸則民安其所樂;以義教則民縱,民縱則亂,亂則民傷其所惡。吾所謂刑者,義之本也;而世所謂義者,暴之道也。夫正民者:以其所惡,必終其所好;以其所好,必敗其所惡。治國,刑多而賞少,故王者刑九而賞一,削國賞九而刑一。夫過有厚薄,則刑有輕重;善有大小,則賞有多少。此二者,世之常用也。刑加于罪所終,則奸不去;賞施于民所義,則過不止。刑不能去奸而賞不能止過者,必亂。故王者刑用于將過,則大邪不生;賞施于告奸,則細過不失。治民能使大邪不生、細過不失,則國治,國治必強。一國行之,境內獨治;二國行之,兵則少寢;天下行之,至德復立。此吾以殺刑之反于德,而義合于暴也。

古者,民藂生而群處,亂,故求有上也。然則天下之樂有上也,將以為治也。今有主而無法,其害與無主同;有法不勝其亂,與不法同。天下不安無君,而樂勝其法,則舉世以為惑也。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立君之道,莫廣于勝法;勝法之務,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嚴刑。故王者以賞禁,以刑勸,求過不求善,藉刑以去刑〔51〕

注釋

①開塞:塞,閉塞。開塞,排除障礙。 ②道:原則;親親:愛自己的親人;愛私:貪圖私利。 ③別:區分。 ④險:惡,奸險。 ⑤眾:多;務:專心要去做的事情。 ⑥征:奪取。 ⑦訟:爭吵。 ⑧正:衡量是非的標準。 ⑨性:指個人的欲望、要求。 ⑩說:通“悅”,樂。 上賢:即尚賢。 出:推舉。 ⑬有:通“又”。 承:接著。 ⑮禁:法律。 ⑯司:掌管。 ⑰一:統一。 ⑱弊:敗壞;易:變化。 ⑲繩:準則。 ⑳知:通“智”,有才智的人。 ㉑生:通“性”,本性、天性。 ㉒致強:達到強盛;征:討伐。 ㉓懷:抱,具有。 ㉔并:通“摒”,排除。 ㉕退:拋棄。 ㉖脩:通“循”,遵循。 ㉗虞:舜,傳說中的賢君。 ㉘上:通“尚”。 ㉙廢:通“發”,開。 ㉚三代不四:指夏、商、周三代之后再沒有出現可以與之相并提的第四個朝代。 ㉛啟:說明;效:效果。 ㉜以:通“而”,并且。 ㉝貿、易:變換、顛倒。 ㉞由:遵守。 ㉟佚:過失。 ㊱威:畏,害怕。 ㊲正:統治。 ㊳治國:治理得好的國家。 ㊴削國:衰弱的國家。 ㊵終:終極,指重罪。 ㊶將過:指輕罪。 ㊷告奸:揭發罪行。 ㊸兵:戰爭;少:逐漸。寢:停止。 ㊹反:通“返”,返回。 ㊺藂(cóng):通“叢”,聚處。 ㊻上:首領。 ㊼康:安。 ㊽廣:大;勝法:任用法。 ㊾勸:勉,勸導。 ㊿求:追究。 〔51〕藉:通“借”,憑借。

譯文

天地形成之后產生了人類。在那個時候,人們只知道自己的母親,不知道父親是誰,愛自己的親人和貪圖私利是他們所奉行的原則。只愛自己的親人,則產生親疏差別;貪圖私利,則心存奸險。人口多了,每個人都注重親疏之別、存心奸險,這樣天下就陷入混亂。這個時候,人們總是力求勝過對方,都竭力奪取財物。力求勝過對方,就會有斗爭;竭力奪取財物,就會發生爭吵。爭吵而沒有衡量是非的標準,人們也就無法滿足個人的欲望。因而賢人便創立了中正的原則,倡導無私,于是人們都喜好仁慈了。這時,人們拋棄了只愛自己親人的做法,樹立了尊重賢人的原則。

凡是仁慈的人都致力于愛人利人,而賢能的人則以推舉別人為自己的原則。人多了,卻沒有制度,老是以推舉別人為原則,社會就會又陷入混亂。因此圣人應運而生,劃分了土地、財物、男女的界限。界限確定了,沒有法制不行,于是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后,沒有人實行不行,于是設置官吏;官吏設置了,沒有人來統一管理不行,于是設立國君。既然設立了國君,人們自然拋棄了尊重賢人的做法,樹立了尊重貴人的原則。

因而,上古時代的人只愛親人,貪圖私利;中古時代的人尊重賢人,愛好仁慈;近古時代的人尊重貴人,尊重官吏。尊重賢人以推舉為原則,一旦設立了國君,賢人也就沒有了用處;只愛親人以自私為原則,一旦提倡中正,自私也就行不通了。這三個時代,并非行事彼此矛盾,只是因為人們所遵循的原則破壞了,因而他們所注重的東西也就發生了改變,社會情況變化了,因而采取的治理方法也就不同了。所以說,帝王之道是有一定準則的。

帝王之道是一個方面,人臣之道也是一個方面,他們所遵循的原則雖然不同,但所依據的準則卻只有一個。因而,如果民眾都愚昧,那么有才智的人就可以為帝王;如果民眾都有才智,那么有力量的人就可以為帝王。民眾愚笨,那么雖然力量有余,但是才智不足;民眾有才智,那么雖然智巧有余,但是力量不足。人的天性是:缺少知識就會去學習,力量用盡了就會屈服。因而神農氏教人們耕種,而成為帝王,是由于人們要學習他的知識;商湯、周武王兵力強大之后征伐諸侯,諸侯是屈服于他們的武力。民眾愚笨無知,則求教于人;民眾有知無力,則屈服于人。因而,憑借知識而成為帝王的人是不用刑罰的,憑借力量而征服諸侯的人則拋棄德教。

圣人不效法古代,不拘于現狀。效法古代,則落后于時代;拘于現狀,則不能因勢圖變。周代不效法商代,夏代不效法虞舜,三代形勢各異,但均能稱王于天下。因而成就王業是有一定方法的,維持王業則另有一套方法。武王因造反而取天下,卻倡導服從君主;他奪取了天下,卻崇尚退讓。武王是以武力奪取政權,而維持政權則用道義。如今,強國兼并擴張,弱國竭力自守,上不如虞夏之時,下不能效法湯、武之事。湯、武之道被堵塞了,因而萬乘之國就訴諸于戰爭,千乘之國則忙于自守。帝王之道已經被堵塞了很久,而當世的君主沒能去開辟出新的道路,所以也沒能出現可以同三代相提并論的第四個朝代。這樣的道理,不是明君是不會聽取的,現在我愿意從政治效果上來說明這個道理。

古代的人純樸忠厚,現在的人則奸巧虛偽。因而在古代有效的統治方法是將道德放在首位,實行德治;在今天有效的統治方法是將刑罰放在首位,實行法治。這一點,是世俗的人所迷惑不解的。現在人們所說的“義”,就是要樹立民眾所喜愛的東西,廢除民眾所厭惡的東西;所謂的“不義”,就是樹立民眾所厭惡的東西,廢除民眾所喜愛的東西。這樣,“義”與“不義”兩者的名稱和實際內容都被顛倒了,這是不能不加以考慮的。樹立民眾所喜愛的東西,民眾會受害于他們所厭惡的東西。樹立民眾所厭惡的東西,民眾反而會享受到他們所喜愛的東西。何以知道是這樣呢?因為民眾憂慮就會深思,深思就會遵循法律;民眾安樂就會放蕩,放蕩就會有過失。所以用刑罰來統治,民眾就會害怕,害怕就不會有奸邪;沒有奸邪,民眾就能享受到他們喜愛的東西。而用“義”來教化民眾,民眾就會放縱,放縱了就會混亂,混亂了,民眾就會受害于他們所厭惡的東西。由此可見,我所說的刑罰,便是“義”的根本。而世人所謂的“義”,則是殘暴的來源。治理民眾,如果用他們厭惡的東西來治理,民眾必會得到他們所喜愛的東西;用他們所喜愛的東西來治理,民眾必會受害于他們所厭惡的東西。治理得好的國家,刑罰多而賞賜少,因而成就王業的國君用九分刑罰,一分賞賜;而衰弱的國家,則九分賞賜,一分刑罰。罪過有大有小,因此刑罰也有輕有重;善行有大有小,因而賞賜也有多有少。這兩者,是世俗常運用的方法。人們犯了重罪的時候才用刑罰,奸邪之輩就不會消除;賞賜用在人們所認為的“義”上,犯罪就不會停止。刑罰不能消除奸邪之輩,賞賜不能阻止犯罪,必定會產生混亂。所以成就王業的國君,應當將刑罰用于輕罪,那么大罪也就不會產生;將賞賜用在告發奸人上,那么小罪就不會被忽視。治理民眾能夠做到大罪不發生,小罪不忽視,國家就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就一定會強盛。一國實施這樣的方法,則一國安定;兩國實施,則戰爭漸止;普天下行之,則至德可復。這便是我認為殺戮、刑罰能夠歸于道德,而“義”則是與殘暴相連的道理。

古時候,人們群居,秩序混亂,所以要求有一個首領。由此可見,天下人之所以樂意有首領是為了求得社會安定之故。如今有了國君若是沒有法律,那它的危害就如同沒有君主一般;有法律若不能克服混亂,那就與沒有法律一樣。天下之人不樂意沒有國君,但卻喜歡破壞法律,這樣的情況會使全天下的人都感到迷惑不解。對天下民眾有利的事,莫大于社會安定;而要使社會安定,則莫過于立君;立君的原則,莫大于執行法律;執行法律,莫急于杜絕奸邪;杜絕奸邪之本,莫重于嚴刑。所以,成就王業的人應當以賞賜來禁止犯罪,用刑罰來勸誡民眾,只追究罪過,不尋求善行,依靠刑罰來去掉刑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浮力影院地址第一页| 欧美黑人巨大xxxxx| 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つ上司出差被中在线出| 亚洲成人xxx|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大全1|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不卡|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看| а√天堂资源8在线官网在线 | 一级**毛片毛片毛片毛片在线看| 天天插在线视频| 3300章极致易天下完整| 国产情侣91在线播放| 翁止熄痒禁伦短文合集免费视频| 免费一区区三区四区| 欧美性大战xxxxx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尤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一|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色综合一二三四| 亚洲av一本岛在线播放| 无码av岛国片在线播放| a拍拍男女免费看全片| 国产精品午夜小视频观看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红杏出墙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色丁香婷婷六月图片| 果冻传媒国产仙踪林欢迎你| 久久久久久久久蜜桃| 女人18毛片黄| h视频在线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69式小视频| 国产三级理论片| 男人j进女人p里动态图|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2021|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公司| www.狠狠插| 国产精品27页| 老司机精品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