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冰鑒·九·貌有清、古、奇、秀之別》譯文與賞析
九 貌有清、古、奇、秀之別
【原文】
貌有清、古、奇、秀之別,總之須看科名星(1)與陰騭紋(2)為主??泼?,十三歲至三十九歲隨時而見;陰騭紋,十九歲至四十六歲隨時而見。二者全,大物也;得一亦資。科名星見于印堂眉彩,時隱時見,或為鋼針,或為小丸,嘗有光氣,酒后及發怒時易見。陰騭紋見于眼角,陰雨便見,如三叉樣,假寐時最易見。得科名星者早榮,得陰騭紋者遲發。二者全無,前程莫問。陰騭紋見于喉間,又主生貴子;雜路不在此格(3)。
【注釋】
(1)科名星:是上騰于天庭而凝結于帝座的紫氣,常在印堂與眉間。
(2)陰騭(zhì)紋:眼眶下之紋也叫臥蠶。
(3)雜路不在此格:雜路,指陰騭紋不在喉嚨部位,而在其他部位。格,格局,模式。
【譯文】
人的面貌之相有清秀、古樸、奇偉、秀致的分別。這四種相貌主要以科名星和陰騭紋為主去辨別,科名星在十三歲到三十九歲這段時間隨時見,而陰騭紋,在十九歲到四十六歲這段時間也可隨時看見。陰騭紋和科名星這兩樣都具備的話,將來會成為大人物,能夠得到其中一樣,也會富貴??泼秋@現在印堂和眉彩之間,時隱時現,形狀有時像鋼針,有時如小球,是一種紅光紫氣。在喝酒之后和發怒時容易看見,陰騭紋出現在眼角之處,遇陰雨天便能看見,像三股叉的樣子。在人快要睡著的時候最容易看見。有科名星者,少年時就會發達榮耀,有陰騭紋者,發跡的時間要晚一些。兩者都沒有的話,前程就別問了。另外,陰騭紋若現于咽喉部位,主人喜得貴子。若陰騭紋出現在其他部位,則不能這樣斷定,也就是不一定能得貴子。
【解讀】
古人對相術深信不疑,他們認為萬般都是命,半點不由人。所以特別相信由相貌鑒人命運的說法。
陰騭紋,位于兩眼下的臥蠶部位,又稱龍宮、鳳袋、淚堂,又名陰騭宮。陰騭的含義是指現世積陰功大德、行善。
典例闡幽
神形結合,可知將來
相傳宋朝初年,有一位大臣名叫呂蒙正,很仰慕陳摶的相人本領。有一天,他想請陳摶為他的兒子、侄子相面,看看前程如何。
呂蒙正和陳摶有一面之交,他想:我若是就這么把兒子、侄子領著去,陳摶肯定不好直言,同時,也看不出陳摶的本領。于是他就命兒子、侄子裝扮成奴仆和他一同去求見陳摶。想不到陳摶一見兩位公子,便說道:“兩位公子風骨奇特、神采輝煌,怎么做起了下人?”呂蒙正見狀,只好以實相告。陳摶首先為呂蒙正的兒子看相,看完之后說:“令郎的眉毛像畫的一樣,又長又有形,眼睛像早晨的星星,光彩有神,是個翰林苑的人品,以后有文才。”接著又看了看呂蒙正的侄子,說:“令侄氣度不凡,眼睛有龍一樣的威儀,將來定能成為國家棟梁。”呂蒙正以后三居宰相之位,當他申請退職時,宋仁宗因為很器重他,便問:“愛卿的哪個兒子可以重用?”呂蒙正想陳摶的話,便說道:“我的幾個兒子雖然都身居翰林,但都不配擔當重任。只有我的侄子夷簡,雖然眼下還是刑法官,但卻氣度不凡,具有宰相之才?!焙髞砘实郾闳蚊鼌我暮啚樵紫唷?/p>
唐代的大詩人李白是大家熟悉的,不過,一般人都只知道他的詩極有氣魄,而不知道他對看相也很內行。相傳,有一天,李白在大臣哥舒翰家做客,正好武將郭子儀也在座。當時郭子儀不過是個一般的軍官,但李白一看到他,便說:“這位壯士的眉長長的,直入鬢邊,目光閃爍,神采飛揚,兩頰、下頦都極豐厚,說起話來,聲音響亮,很遠都能聽得清清楚楚。這些都是精氣神有富余的表現,將來一定能得高官厚祿,位極人臣?!焙髞砉觾x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屢建功勛,官至陽王、尚書令。
又有一次,李白和郭子儀一道出征,剛好在途中碰到了唐代有名的法師一行。一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李白和郭子儀便向他詢問終身大事,一行見李白謙虛好學,便有心教他,告訴他說:“人雖然都有個身子,有眼耳鼻舌各種器官,但要究根窮底,本來是沒有這些東西的,這些東西都是無中生有,從虛無中生出來的,因此,看相不可局限在這些部位,高明的相士應看到人的氣度、神采,這樣才能入木三分,抓到本質的東西?!闭f著便為郭子儀看起相來,他說:“您氣度不凡,很有氣量,有相術中五合的局面,將來聲名遠播,就是一般的王侯也比不上。”李白聽后,忙問什么是五合。一行說:“五合是相術中比較高深的道理,相術中論面貌都忌諱平扁無勢,歪歪斜斜,甚至迂回曲折。一般地說,鼻子忌諱山根斷裂深陷,尤其是鼻梁塌小,那就更是無可救藥。眼睛忌諱有紅絲穿進去,眉毛忌諱中間突然斷裂,尤其是不可倒著長。另外眉毛又粗又硬,像豬毛一樣,也不是上相之眉。至于胡須也忌諱粗短蓬松,行為更不能詭詐多變,這些都是五種不合。有這五種不合,便會一生多災多難,事與愿違,那就是平庸之輩了。相反,如果面貌純粹而有光華,顏色潔凈無瑕,這便是天心相合;氣度不凡,氣宇軒昂,便是天德相合;德行謹嚴,胸懷仁愛,便是天倫相合。有這些特征,便可保身體康健,疾病難侵,威名遠揚,士民愛戴。”后來郭子儀活了近百歲,死時須發飄飄像白銀一般,美名傳遍天下。
奇偉壯美,鴻鵠之志
陳平,河南陽武縣人,祖居護佑鄉,少時家貧,與兄嫂一起生活。哥哥陳百給富人家當傭工養家糊口,其妻在家紡紗織布。陳平則不事產業,卻醉心于黃老學說、治世之術。陳平長得奇偉壯美,眉似刷漆,目若朗星,富家小姐趨之若鶩。陳平讀書,從早到晚手不釋卷,割草拾柴都置之腦后。久而久之,嫂子便在哥哥面前埋怨起來:“你給人家干活,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可你弟弟什么都不干,就知道讀書?!?/p>
陳百說:“咱父母沒有留下什么產業,就留下這么一個懂事的弟弟,他知道用功讀書是咱家的造化,你這樣的牢騷話以后就別再說了,再說這喪氣話,可別怨我跟你過不去。”哥哥支持他讀書一點都不含糊。有了哥哥的支持,陳平讀書便無牽無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陳平讀的書越來越多,人也長得更俊俏了。大耳垂倫,鼻直口方,一個十足的美男子。鄰居都議論道:“他家里窮,不知道吃什么長得這么肥澤?!?/p>
陳平到了該娶妻的年齡,有錢人都不敢把女兒嫁給他。護佑鄉有一戶顯富人家,主人叫張負。他的孫女18歲,年輕貌美又知書達理,偏偏嫁不出去,為什么呢?沒人敢要,都說張負的孫女妨人,嫁了三次都沒有嫁出去,次次都在洞房花燭夜前男人莫名其妙地死了。以后,再也沒有人敢娶她了。而陳平不信陰陽生魁的邪說,獨對張家之女神馳已久。
有一次地方辦喪事,陳平知道可以見到張負。于是就早早地來到喪家,裝出一副能干的樣子,里里外外事無巨細,忙個不停,果然引起了張負的注意。陳平自是心中暗喜。喪事辦完已到深夜,陳平借故最后一個離開。張負尾隨陳平追至其家,見陳平破席當門。張負是有心之人,沉思良久,決定將孫女嫁給陳平,他對兒子張仲說:“像陳平這樣有才貌的人,怎么能永遠貧賤呢?張負偷偷給了陳平一大筆錢,讓他做聘禮,操辦酒席。娶親那天,沒有花轎接新娘,陳平用牛車作轎,張負也不嫌棄。張負訓誡孫女說:“不要因為他家里窮,而待人不恭敬,待兄長陳百要像待父親一樣,待嫂嫂要像待母親一樣?!?/p>
陳平娶了富家女兒,也沒有被這個女人所妨,反而愈發精神,鄰里都說陳平命硬有福,于是舉薦他做社廟里的社宰,想以此沾點福氣。陳平每次分配肉食都非常的公平。地方的父老都說:陳孺子當社宰真不錯。
陳平感慨道:“假使我陳平有治理天下的機會,也能像分配這些肉食一樣公平!”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稱王于河南陳州,并立曹咎為魏王,在河南臨濟與秦軍會戰。陳平辭別兄長,前往臨濟投奔魏王。魏王任命他為太仆。陳平用書中的計謀勸說魏王,但與魏王意見不合,陳平只得偷偷離開,另謀高就。過了一段時間,項羽攻城略地到了黃河之濱,陳平前去投奔他,并且追隨項羽入關滅秦,而獲得一些爵賞。入關之后,項羽妄自尊大,謀士的意見很難被采納,陳平感慨英雄無用武之地。但項羽一身霸氣,威風凜凜,陳平只得委曲求全。
項羽定都彭城后,劉邦在漢中休整了4個月,便回師平定關中,然后再圖東進。這時殷王司馬卬反叛楚國。項羽封陳平為信武君,前去討伐,陳平用計打敗降服了殷王凱旋回來,項羽拜陳平為都尉,賞黃金20鎰。陳平回來不久,劉邦就攻下了殷地,俘虜了司馬卬。項羽大怒,惱恨司馬卬反復無常,以至于遷怒于陳平。陳平料想大難臨頭,又知道項羽失道寡助,終難成其大業,于是便攜著一柄短劍走小路逃跑了,準備歸依劉邦。
陳平兩次出逃,擇主而事,是其大志使然。陳平終于逃至河南修武,在舊友魏無知部將的引薦下拜見漢王劉邦,陳平昔日救過劉邦一命,今前來歸順,劉邦自然高興,即賞賜陳平酒食。劉邦說:“你一路風塵,吃過飯后就去休息吧!”陳平說:“我是專為一件事兒來,要說的話很緊急,不能超過今天。”
劉邦便邀陳平進屋,問:“你有什么急事呢?”陳平恭敬地說:“漢王要想打敗霸王,大王可立即發兵去攻彭城,彭城是項羽的老巢,抄了他的老窩,堵住他的退路,楚軍一定恐慌,軍心一亂,霸王就容易對付了。”
漢王覺得陳平的見解的確不錯,與張良的主意不謀而合。便問:“你在楚軍做過什么官?”陳平說“做過都尉”劉邦說:“那我就拜你為都尉”陳平謝過。漢王一高興,又加了一句“我還要你監護軍隊,當參乘?!标惼綒w漢,被委以重任,實現了他的理想和抱負。
大智如愚,遇事果斷
呂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安次區)人,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好學上進,成年后儀表俊秀,風度翩翩,對家庭瑣事毫不在乎,心胸豁達,樂善好施。一次,呂端奉太祖趙匡胤之名,乘船出使高麗。突然海上狂風肆虐,巨浪滔天,颶風吹斷了船上的桅桿,一船人驚恐失措。唯有呂端鎮定自若,仍十分平靜地在那里看書。
宋太宗趙光義時代,呂端被任命為協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參知政事。當時老臣趙普推薦呂端時,曾對宋太宗說:“呂端不管得到獎賞還是受到挫折,都能夠十分冷靜地處理政務,是輔佐朝政的難得的人才?!?/p>
宋太宗聽后,便有意提拔呂端為丞相。有的大臣認為呂端:“平時沒有什么過人之處”,宋太宗卻認為:“呂端大事不糊涂!”后來,呂端成為宋太祖的宰相。在處理軍國大事時,呂端充分體現出機敏,決斷的才能。每當朝廷大臣遇事難以決策時。呂端常常能圓滿地解決問題。凈化五年,歸順宋朝的李繼遷叛亂,宋軍在與叛軍作戰中,抓住了李繼遷的母親,宋太宗決定殺了李母,于是就單獨召見參加政事的寇準,詢問他有何意見。當時,寇準沒有不同意見拿出來獻上。在寇準退朝的時候,被呂端瞧見。呂端猜得朝中一定是有重大事情在謀劃當中,就追上去讓寇準留步,詢問寇準說:“皇上告誡你不要把你們的計劃告訴我吧!”寇準顯出為難的神色。呂端見寇準沒有把話封死,接著說:“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邊關瑣事,我也不必知道;如果是國家大事,你可不能隱瞞我啊?!笨軠屎蛥味硕际敲鞔罅x、知輕重的人,所以呂端才敢公開的向寇準詢問他與皇上議事的內容??軠事牰藚味说难酝庵猓銓⑻诘囊馑既鐚嵉馗嬖V了呂端。呂端問寇準說:“圣上打算怎么處置呢?”寇準回答說:“圣上的意思是把她斬首示眾,打算用這種處置方法來鎮攝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們?!眳味寺牶蠹泵ι系顔⒆嗵谡f:“陛下,楚霸王項羽俘虜了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揚言要殺死劉邦的父親。劉邦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何況是李繼遷這樣卑鄙的叛徒呢?如果殺了李母,只會使叛軍更加堅定他們叛亂的決心。”宋太宗聽了,覺得有理,便問呂端應該如何處置李母。呂端富有遠見地回答說:“不如把李母放在延州城,好好地照顧她。即使不能招降叛軍,也可以引起他良心上的不安;而李母的性命仍然控制在我們手中,這不是更好嗎?”呂端的一席話說的宋太宗點頭稱贊說:“沒有呂愛卿,險些壞了大事?!眳味饲擅钸\用攻心戰術,避免事態擴大,最終使李繼遷又重新歸順宋朝。如果說處理李繼遷的問題上,呂端深明大義,努力糾正了皇帝的錯誤,避免了戰爭帶來的損失,那么在關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上,一向不拘細節的呂端卻反其道而行。
宋太宗至道三年,皇帝趙光義病危。內侍王繼恩忌恨太子趙恒英明有為,怕太子繼位后對他不利,就起了歹心邪意,聯絡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勛、知制誥胡旦等人圖謀廢除太子,另立楚王趙元佐。楚王趙元佐是太宗的長子,原為太子,因殘暴無道被廢。呂端知道后,秘密地讓太子趙恒入宮。
宋太宗一死,皇后召王繼恩和呂端來見。呂端觀察王繼恩神色不對,知道其中一定有變,就騙王繼恩進入書閣,把他鎖在里面,派人嚴加看守。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去見皇后?;屎笫艿酵趵^恩等人的慫恿,已經產生了另立楚王趙元佐的想法,見到呂端來了便問道:“呂丞相,太宗皇帝已經駕崩了,讓長子繼承王位才是合乎道理吧?”呂端回答說:“先帝立太子趙恒,正是為了今天,怎么能違背先帝的遺命呢?”皇后見呂端不同意廢除太子趙恒,默然不語。呂端見皇后猶豫不定,立即說道:“王繼恩企圖謀反,已經被我抓住。趕快擁立太子才能保天下安定?!被屎鬅o可奈何,只好讓趙恒繼承皇位。
太子趙恒在福寧殿繼位的那一天,垂簾召見群臣。呂端擔心有詐,請求卷簾聽朝。他登上玉階,仔細看了一番,確定是趙恒才退下來。隨后,他帶領群臣高呼萬歲,慶賀太子趙恒登基。
呂端在朝為相時,曾遭奸臣陷害,被削職還鄉為民。呂端得旨后二話沒說,便和書童背上行囊,挑上書籍,離開了京城。呂端在路上行走數日,回到自家門口時,見家中正在設宴擺席大辦喜事,原來是為老弟結婚設宴,有不少當地官吏和豪紳參加了宴席。這些人見呂相爺回來了,又是大禮參拜,又是送上厚禮,只弄得呂端哭笑不得。他見此情景只好當眾言明真相:“我呂端現在已被革職還鄉為民了!”誰曾想到,呂端的實言出口,竟使得那些勢利眼的官吏和豪紳們個個臉色突變,有的目瞪口呆,有的斜眼相視,有的甚至拿起所送禮品離座而走。
真是無巧不成書。正在這個時候,村外傳來了馬蹄聲聲,鞭聲脆震長空。原來是皇上派御史來給呂端下旨的。那御史騎馬直到呂端家門口,下馬便大聲喊道:“呂端接旨!”只見呂端急率全家老少,跪在地上靜聽旨意。大家的心蹦蹦地跳著,有各種各樣的猜想。唯有呂端本人心中有數,猜出十之八九。只聽那御史宣旨道:“呂端回朝復任宰相,欽此!”全家人聽后三呼萬歲。
方才散去的那些豪紳,聞聽呂端又官復原職了,個個面紅耳赤,張目結舌,心中著實難堪。只好重新相聚,拉下臉皮,回到呂府重新送禮賀喜,支吾其詞,聽不清說了什么。呂端對于這些勢利眼的行為表面上無動于衷,卻心中暗笑。
在那些官吏當中,自然少不了本縣那位七品知縣。他坐著轎子去而復返,忙跪在呂端面前,一邊像搗蒜棰子似的給呂端叩頭,一邊自己掌嘴說:“丞相,我不是人,您大人不怪小人過?!眳味说臅苁巧鷼?,上前揪住那知縣說:“大膽狗官,竟敢戲弄我家相爺,摘去你的烏紗帽!”書童此舉,嚇壞了那個知縣,他便雙手緊捂頭上的烏紗帽。呂端這時才上前拉住書童道:“不要這樣!”書童很生氣地說:“相爺,像他這樣勢利的人,不能饒恕!”
呂端說:“此言差矣!他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我們就應高興,不必懲罰他了。我們何必強迫別人做他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呢?”呂端說過這些話,感動得那位知縣非常內疚,忙說:“相爺啊!相爺!,你可真是宰相肚里能撐船哪!兄弟的喜事咱們重新操辦,我給新娘抬轎子。”
呂端聞聽此言,心想,我倒看看知縣做何游戲。誰知那知縣真的讓新娘坐上花轎,他和三班衙役們抬著轎子,吹吹打打地沿村轉了一圈,弄得呂端只是大笑,笑這些勢利眼的所作所為??墒菑拇恕霸紫喽抢锬軗未边@句話就傳開了,一直傳至千年后的當今。
受人滴水,涌泉回報
查繼佐,字敬修,號興齊、東山先生、樸園先生,晚年號釣叟,又名伊璜。浙江海寧人。明崇禎六年(1633)舉人。幼多病,但智力過人。原名繼佑,十八歲那年參加縣試誤寫作繼佐,此后遂改名。明亡后,曾參加魯王鄭義興義軍,任兵部職方主事。兵敗還鄉家居,在杭州開設敬修堂講學寫作,著述豐富。
在清朝初期,有一樁喋血的莊氏《明史》案,是清初最大的一起文字獄,被凌遲,斬決的多達七十人,因案牽連入獄的人多達兩千余人,一時間弄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其中有一名叫查繼佐的江南名士,是列名參訂《明史》的十八人中的其中一位,其余十七人都被處斬無一幸免,只有查繼佐一人得以保全。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數年前的一段奇緣救了他。
一年冬天雪后,查繼佐出門見一乞丐,那乞丐雖只穿一件破舊的單衣衫,在寒風雪凍中卻絲毫不以為意,查繼佐走近,見他相貌不一般,便問:“你是否市上傳說的鐵丐?”乞丐回答說是。于是查繼佐請他喝酒,贈送給他棉衣,那乞丐謝也不謝就走了。第二年春天,查繼佐在西湖放鶴亭邊又碰到了他,這時他仍是破衣赤足在行乞,說是入春已不用棉衣,早已換酒喝了。查繼佐問他是否讀書識字,他回答說:“不讀書識字,何至為乞丐!”查繼佐覺得此人奇特,便請他沐浴換衣,詳細詢問他的家世。他告訴查繼佐,姓吳名六奇,廣東落魄士人。年輕時喜歡賭博游逸,花光了家財,流落江湖。叩門求乞,自古先賢不免,因此也不覺得羞恥。查繼佐聽后,更覺此人非凡,遂以賓客招待他,贈之厚資,送他回故鄉廣東。
吳六奇回故鄉后,正逢明末亂世,群雄四起,就參加了多起平息寇亂的戰斗,官至總兵,人稱“大力將軍”。順治七年,吳六奇投奔李成棟參與南雄守城。由于李成棟的部下寶豐伯,羅成耀守韶州卻自動棄守韶州,奔肇慶欲要挾南明永歷皇帝降清廷,導致韶州陷落,吳六奇家眷被擄為人質。南雄陷落后尚可喜以家人做要挾,以“皺云石”誘惑吳六奇,吳六奇遂于韶州降清。此后,吳為報答查繼佐知遇之恩,邀查繼佐去廣東,殷勤款待。在《明史》一案牽連到查繼佐時,吳六奇感恩圖報,立即寫奏折馳送京師,請免查繼佐之罪,并幫查繼佐疏通各個緊要關節,這樣,查繼佐才免遭死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