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規
【3653】中國家規
(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絡中心編,中國方正出版社,30萬字,2017年3月第1版,68元)
△這本書選取了50個家規匯編而成。立足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思想性、知識性、文化性、服務性,講述家規故事,展現家國情懷,從中汲取規矩意識、紀律意識。
○孔府: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楊震: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聞喜裴氏:厚德載福,寬讓能寧。
○諸葛亮: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王羲之:執事有恪,厥功為懋。
○客家家訓:在官無儻來一金,居家無浪費一金。
○陶淵明: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顏之推: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
○錢镠: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
○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包拯:精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司馬光: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張載: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升太平。
○蘇東坡:以邁往之氣,行正大之言。
○黃庭堅: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籝常作災。
○西溪洪圓:經書宜博學,無憚歷艱辛。
○胡銓:久將忠義私心許,要使奸雄怯膽寒。
○鄭義門:孝義九百年,江南第一家。
○朱熹: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
○呂祖謙: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陸九淵:家之興替,在于禮義不在于富貴貧賤。
○王家大院:凡語必忠信,凡行必篤敬。
○黨家村:富時不儉貧時悔,見時不學用時悔。
○張谷英村:耕讀繼世,孝友傳家。
○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楊慎: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
○袁了凡: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陳繼儒:任事者當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
○公安三袁: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于成龍:我生來無他嗜好,布衣蔬食免饑寒足矣。
○朱柏廬: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王漁洋:不負民即不負國,不負國即不負所學。
○張英、張廷玉: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陳廷敬:憑寄吾宗諸子姓,清貧耐得始求官。
○許汝霖:維風厲行,寧儉毋奢。
○李光地:家傳一首冰壺賦,庭茁千尋玉樹枝。
○鄭板橋: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紀曉嵐:貧莫斷書香,貴莫貪賄贓。
○喬家大院: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
○王念孫王引之:勖之以忠信,示之以勿欺。
○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曾國藩: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
○胡林翼:憂國如家為己任,不取一錢以自肥。
○左宗棠: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丁寶楨:一旦蒙恩受命時,清廉報國不負家。
○馬氏莊園:一敬勝百邪,一錢包萬有。
○張之洞:仁厚遵家法,忠良報國恩。
○張謇:門第不可依,成事在奮斗。
○梁啟超:人必真有愛國心,然后方可以用大事。
○相傳西晉末永嘉年間(4世紀初),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徏渡江,唐末(9世紀末)以及南宋末(13世紀末)又大批過江南下至贛、閩以及粵東、粵北等地,被稱為“客家”,以別于當代原來的居地,后遂相沿而成為這部分漢人的通稱。
○言談見修養,行為顯智慧。
○蘇軾:功廢于貪,行成于廉。
○值夏鎮,東晉永安年間開埠時稱薌城,相傳南宋時期開市之日正值“夏至”日,因此得名值夏。
○李光地:凡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
○梁啟超:“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