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人間詞話·詞不易于詩》經典解讀
王國維《人間詞話·詞不易于詩》經典解讀
詞不易于詩
陸放翁跋《花間集》,謂:“唐季五代,詩愈卑,而倚聲者輒簡古可愛。能此不能彼,未易以理推也。”《提要》駁之,謂:“猶能舉七十斤者,舉百斤則蹶,舉五十斤則運掉自如。”其言甚辨。然謂詞必易于詩,余未敢信。善乎陳臥子之言曰:“宋人不知詩而強作詩,故終宋之世無詩。然其歡愉愁怨之致,動于中而不能抑者,類發于詩余,故其所造獨工。”五代詞之所以獨勝,亦以此也。
記得有人說過:“詞乃詩之余也。”意思是詩寫剩下的東西,便是詞。
我雖在一定程度上認同這句話,但是也認為詞當中的“余”也是詩所不能寫出的東西。
陸游認為由詩及詞,詩愈卑,詞愈簡古可愛,但是對于為什么詞在詩卑之時,為什么詞簡古可愛,詞漸漸取代了詩的地位,他也不知道為什么。
對于詞取代詩,陸游也是只知道結果而不知道原因。
《四庫提要》說:“文體有高卑。能詞不能詩的人乃是學歷不足。”
這里是尊詩卑詞。
王國維說,他不相信寫詞便是比寫詩要容易得多。
王國維還找出陳子龍的觀點佐證,陳子龍認為詞乃是有情而發。由情而生,似乎對于任何一種文體的更替都是說得過去的。
情需詩發而詩興,情需詞發則詞興,情需曲發則曲興。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自序》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
詩莊詞媚,也和唐朝的強大以及宋朝的孱弱對文人之影響有著關系。文學好像是潮流一樣,隨著時代變化,但是文學并非就如同時裝一樣會過時。
只是,這個時代當時最容易受到大家接受,并且用來表情達意最合適的文體,便成為了當時的主流文學。
文體之不過時,比如納蘭容若在詞沉寂兩個朝代之后,又將詞的風華興盛了起來。比如我們現在還能欣賞湯顯祖所寫的昆曲《牡丹亭》,體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均是有情而發,恰如讀之也是因情而需。
文體之變化,也是情感匱乏、才思枯盡之后,于是另外一種文體迅速地成為了表情達意的新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