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鑒:司馬光評史
【4075】通鑒:司馬光評史
(司馬光著,王瑋譯著,黨建讀物出版社,10.7萬字,2018年4月第1版,32元)
△共55題。選取于《資治通鑒》全書一百余條“臣光曰”其中有代表性的、涉及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并配有譯文和講評,在講評中交代了歷史背景、豐富歷史細節。
〇司馬光(公元1019年—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
〇司馬光身上雖有書生式的道德理想主義色彩,但他更是一位務實謹慎以至保守的政治家。他尤其注意政治穩定、防范風險,因此強調維護儒家禮制規范下的政治秩序。他反對激烈的變革,而是希望在穩定儒家禮制秩序的前提下,通過道德人心的改良達到大治。司馬光曾談到治國要領,說自己一輩子的政治經驗、讀書心得總結起來,就六個字:官人、信賞、必罰,即選賢任能、賞罰分明。
〇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評三家分晉。
〇信者,人君之大寶。——評商鞅變法。“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即,國家靠人民來保護,人民靠信譽來保護;不講信譽就無法駕馭人民,沒有人民就無法保住國家。
〇盡忠無私,以事其上。——評孟嘗君虛心納諫。
〇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評張良明哲保身。“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即,人有生有死,就像晝夜交替一樣自然;從古至今,本來就沒有超然而然而獨立存在的東西。
〇在錯誤釀成的情況下,善于變通,彌補過失同樣不可或缺。
〇人君者,動靜舉措不可不慎——評巫蠱之禍。“為人君者,動靜舉措不可不慎,發于中必形于外,天下無不知之”。即,當君主的,任何一舉一動都不能不慎重,內心產生的想法一定會顯露出來,天下人都會知道。
〇賞以勸善,罰以懲奸。——評漢元帝不能明辨是非。
〇“古之君子,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即,古代的君子,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就出來做官;國家政治昏暗時,他就隱退為民。
〇“國將亡,必多制”。即,國家將要滅亡的時候,一定制度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