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精神
【4284】抗戰精神
(李佑新主編,中共黨史出版社,22萬字,2017年1月第1版,45元)
6章:[1]抗戰精神的形成;[2]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3]民族氣節:視死如歸、寧死不屈;[4]英雄氣概:眾志成城、血戰到底;[5]必勝信念:百折不撓、堅忍不拔;[6]抗戰精神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
抗戰精神主要是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它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時代升華,是愛國主義傳統在抗日戰爭中所達到的全新高度。
這本書探討了抗戰精神的形成過程和深刻內涵,論述了抗戰精神對于取得抗日戰爭偉大勝利的重大意義及其時代價值。堅持史論結合。
“母親送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
1932年8月,由云南地方部隊改編而成的第六十軍,由盧漢擔任軍長,下轄一八二、一八三、一八四師,共計四萬人。
戰爭既是物質力量的對抗,也是精神力量的較量。在敵強我弱的抗日戰爭中,精神的重要性格外突出??箲饎倮钦魏蛙娛碌膭倮蔷褚庵镜膭倮?/p>
精神的富足與強大讓一個民族永不頹謝,不可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