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作品分析
法國“荒誕派”戲劇*代表作家尤金·尤內斯庫*的獨幕劇,是“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作品之一。1951年寫成,1952年4月首次上演,至1956年才成為一出轟動的劇目。
《椅子》的內容大致是,一對年逾九十的老夫婦住在孤島上。他倆回憶兒時的生活,講些怪誕無聊的故事。突然,老頭兒哇哇大哭,老太太百般哄勸,說他已經掌握了人生的“秘密”,要他向人類宣告。于是老頭兒邀請一個演說家,“請你替我用我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類的后代”。老頭兒還請來很多賓客。老夫婦倆急急忙忙地往舞臺上搬來象征著客人的一個又一個的椅子。空椅子終于擺滿了舞臺。這象征著人越來越多。最后擠得老夫婦倆都沒有了立足之地。老夫婦倆興奮極了。關于人生的秘密,老頭兒向演說家做了一番交代。之后,老夫婦倆從窗口投海自盡。舞臺上只剩下了替老頭兒宣講人生秘密的演說家和那些象征著賓客的椅子。然而那個演說家卻是個啞吧,咿咿呀呀,不知所云。臨走時,在黑板上寫下“再見啊,再見,跳吧!”幕終。
這部戲劇表現了小資產階級生活的空虛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孤獨感。作者最大限度地利用戲劇的虛構性,以物的無限擴張和增多,給觀眾制造了無法忍受的壓抑感和虛無感。尤內斯庫說:“這出戲的主題不是老人的信息,不是人生的挫折,不是兩個老人的道德混亂,而是椅子本身。也就是說,缺少了人,缺少了上帝,缺少了物質,是說世界的非現實性,形而上學的空洞無物。戲的主題是虛無。”人只能在平庸和孤獨中無限制、無止境地生活下去,任何改變這種狀況的努力都是徒勞的。作者用具體的動作、聲光、節奏等取代了環境、性格和心理,把抽象的材料統一和諧地組成一體,使戲劇從形式到內容都具體地點明了是“悲劇的鬧劇”。作者通過離奇夸張的手法,非理性的舞臺形象,來顯示人生的平凡、瑣碎以及無目的的期望和無目的的掙扎,形象地象征著人類生活的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