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恩海姆,卡爾作品分析
【介紹】:
德國表現主義*劇作家、小說家。生于萊比錫一個銀行家的家庭。在漢諾威和柏林等地讀小學和中學。1897-1902年先后在慕尼黑、格廷根、萊比錫、弗賴堡等地的大學攻讀哲學和文學史。1903年與弗蘭茨·布萊在慕尼黑創辦雜志《許佩里翁》。此時從事戲劇創作。1912年他赴比利時、荷蘭、瑞士等國漫游。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魏瑪時期、希特勒時期,他的作品都以“有傷風化”的罪名遭禁,他本人也在比利時長期流亡。他晚年患神經性疾病,幾乎被德國文藝界遺忘。
施特恩海姆小說與戲劇的主題常常是表現與鞭笞德國資產階級社會中小市民的生活和思想習氣。他的《資產階級英雄生活》*中的三部曲《褲子》(1911)、《勢力小人》(1914)、《1913年》(1915)反映的就是這一主題。他善于使用夸張和怪誕的手法創造戲劇的喜劇效果。他作品中的行文,常有格言和電報式句子出現。所有這些,都顯示了施特恩海姆作品表現主義的鮮明印記。他的小說被認為是表現主義小說的典范。
施特恩海姆的作品主要是一組題為《資產階級英雄生活》的系列戲劇,所含作品除上述,還有《盒子》(1912)、《公民施佩爾》(1914)等;中、短篇小說全收在3卷本的《20世紀初葉紀實》(1926-1928)中;自傳《戰前歐洲在我生活的映象中》(193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