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乃英《薔薇園》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作者: 何乃英
【作家簡介】見《果園》?!端N薇園》,水建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出版。
【作品節(jié)選】
第一卷 記帝王言行
6
有一位波斯國王,橫征暴斂,殘民以逞。人民在他的暴政壓迫之下,貧窮困苦,紛紛逃亡。人口日漸減少,稅收沒有著落,國庫也日漸空虛,四境的敵人都在伺機入侵。
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
就應在平日待人以寬,
否則你將失去你的奴隸,
盡管他平日戴著耳環(huán)。
你若想使外人傾心歸附,
就應以恩禮使他心服。
有一天,臣下為他誦讀“列王記”,讀到扎哈克王朝衰微,法里東繼位。宰相問國王說:“法里東,一無財寶,二無國土,三無軍隊,何以竟能據(jù)有天下呢?”國王回答說:“你不會不知道:人民擁戴他,肯為他出力,他才得了天下?!痹紫嗾f道:“陛下,既然天下的得失在于民心的向背,為什么你要使人民逃散呢?莫非你不想當國王了嗎?”
既然君主倚靠軍隊統(tǒng)治國家,
君主啊!你應盡心體恤部下。
國王問他說:“怎樣才能使軍民傾歸心附呢?”宰相回答說:“國王若能大公無私,人心自然歸附,國王若能仁慈寬厚,人民就能在他的庇護下安居樂業(yè);這兩件事,陛下都未做到?!?/p>
暴君決不可以為王,
豺狼決不可以牧羊。
國王對人民任意榨取,
正是削弱國家的根基。
宰相的諍諫,不合國王心意,他命人將他捆綁起來,下在獄里。不久,國王的幾個堂兄弟起兵作亂,向他要還他們父親的領土。過去從他的暴政下逃亡出去的人民,紛紛投奔他們,為他們出力,從他手上奪取了天下。
假如帝王欺壓人民,
在危難中就會眾叛親離。
你若時時體念人民,
在戰(zhàn)爭時才能無所畏懼。
因為君主如果英明有為,
全國人民便是軍隊。
11
有一位圣徒,他的祈禱最有靈驗。一次他來到巴格達。人們告知哈志·賓·優(yōu)素福,他派人將他請去,說道:“請為我作一次最好的祝愿。”圣徒說:“主啊!取走他的生命吧?!彼麊柕溃骸疤炷?這算最好的祝愿嗎?”圣徒說:“對于你和對于全體穆斯林,這個祝愿就是最好不過了?!?/p>
暴君,暴君,你是人民的災難,
你應立即關閉你的市廛!
王權對你有害無益,
你的死勝于你的暴力。
12
有一位暴君問一位圣徒:“怎樣的修行才最有價值?”他回答說:“你最好每天睡午覺。因為這樣你就不會危害人類了?!?/p>
有個無道昏君正在午睡,
我說:“愿他永遠如此;
因為他是天下最大的惡人,
醒不如睡,生不如死?!?/p>
19
有一次努什旺王出外狩獵,仆人為他烹調(diào)一只野味,找不到鹽。他們正要派一個仆人到村子里去取的時候,努什旺王說道:“你拿百姓家的鹽,不要忘了付錢,假如壞了規(guī)矩,這座村子就要破產(chǎn)了?!彼麄冋f道:“討一點鹽有什么要緊呢?”他說道:“一切的罪惡最初都是微不足道,由于相習成風,最后便不可收拾了?!?/p>
國王如果在一個百姓的園子里
取一只蘋果,臣屬就會砍走一棵果樹;
蘇丹如果放縱了自己,
拿走五個雞蛋;他的臣屬
就會殺死百姓家里的一千只母雞。
暴君的壽命雖然有限,
他的惡名卻將永遠流傳。
20
我聽說,有一個稅吏為了充實蘇丹的府庫,不惜使百姓家破人亡。他不曾想到圣人所說的話:“準若欺壓真主的百姓以討好一人,真主將發(fā)動百姓,將他誅滅。”
烈火焚燒柴木,一時不會燒光,
人民痛恨暴君,轉(zhuǎn)眼叫他滅亡。
第八卷 論交往之道
3
有兩種人徒勞無功。一種人得到財富不肯享用,一種人得到學問不肯實踐。
無論你腹中有多少知識,
假如不用便是一無所知。
牲口雖然馱著無數(shù)經(jīng)卷,
也算不得聰明飽學的圣賢;
驢子雖然馱著重重的口袋,
哪知道里面是書還是木柴?
35
事業(yè)常成于堅忍,毀于急躁。
我在沙漠中曾親眼看見
匆忙的旅人落在從容的后邊;
疾馳的駿馬落在后頭,
緩步的駱駝繼續(xù)向前。
40
有了知識而不運用,如同一個農(nóng)民耕耘而不播種。
103
所有的人的牙齒都怕酸的,法官的牙齒卻是最受不得甜的。
你把五條胡爪送給法官,
他會判給你十處爪田。
104
妓女衰老以后,巡官退休以后,還能怎樣呢?前者只能發(fā)誓不再賣淫;后者只能發(fā)誓不再橫暴。
年輕時作修士才可稱贊,
若到老年,本來已不能作樂尋歡。
【作品鑒賞】《薔薇園》共有8卷:1.記帝王言行,2.記僧侶言行,3.論知足常樂,4.論寡言,5.論青春與愛情,6.論老年昏愚,7.論教育的功效,8.論交往之道。前7卷包括171個故事和若干首詩,后1卷收入106條格言。
《薔薇園》的藝術形式頗具特色。它雖屬于教誨性的作品,但卻不是干巴巴的說教,而是采用形象生動的形式闡述道理。即如薩迪所說的:“我用美麗詞彩的長線串著箴言的明珠,我用歡笑的蜜糖調(diào)著忠言的苦藥,免得枯燥無味,使人錯過了從中獲益的機會。”首先是它的文體別致。它既不是純粹的散文,又不是純粹的韻文,而是散文和韻文的結合。詩人往往先用散文描述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刻畫一些栩栩如生的形象,然后再以寓意深刻的短詩作為結束。故事和短詩互相配合,既可以說故事是為了細致入微地說明短詩的,也可以說短詩是為了簡明扼要地注解故事的。例如,第7卷第13節(jié)的故事說,有一個人眼睛害病,不去找醫(yī)生,卻去找獸醫(yī),上了治療牲口眼病的藥,結果眼睛瞎了。他去告狀,法官認為他不能得到賠償,“因為,”法官說:“這個人如果不是驢子,決不會去找獸醫(yī)?!边@故事的題詩是:“那人若是聰明謹慎,/決不會把重任交給庸人;/他若知道某人編制草席,/決不托他紡織綢衣?!逼浯问撬墓P法淺易而多變化。薩迪的語言十分樸實、自然,好像日常說話一般;但又極其簡練、深刻,決非輕易可以寫出。他的文筆富于變化。有的是絕妙無比的諷刺。如第2卷第22節(jié),諷刺貪吃的圣徒。故事說,有一個圣徒,一夜之間要吃3斤糧食,到早晨才把《古蘭經(jīng)》念完一遍。另有一個圣徒聽見這件事,說道:“他只吃半個饅頭,多睡些覺,要比這好得多?!边@個故事的題詩是:“假如你把肚子填得太飽,/真主的光輝怎能見到?/假如你的食物滿到鼻孔,/你的頭腦怎能運用?”有的是機智驚人的妙語。如第5卷第2節(jié)的故事說,有一天晚上,薩迪的一位心愛的友人走進房里來,薩迪急于歡迎他,從座位上站起來的時候,袖子把燈盞撲滅了。友人坐下來以后,便責問薩迪說:“你看見我進來,為什么要把燈盞撲滅呢?”薩迪回答道:“我以為太陽進來了。”此外,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的格言就更不勝枚舉了??傊?,《薔薇園》在藝術表現(xiàn)方面的成功,充分顯示了薩迪的創(chuàng)造力。他自己說過:“我自始至終都沒有像一般詩人那樣襲取前人的章句。與其借用別人的服裝,不如縫補自己的舊裳?!比绱素S富、優(yōu)美的章句,他是怎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呢?一方面,他從人民中間吸取養(yǎng)分。他比當時其他伊朗詩人更加重視人民口頭創(chuàng)作和人民口頭語言。從各地人民群眾的嘴里,他聽到了許多生動有趣的民謠、民歌、諺語、格言和故事。另一方面,他又從書本上吸取養(yǎng)料,尤其是從《古蘭經(jīng)》里吸取養(yǎng)料。他把這一切融化在自己聰慧的頭腦里,創(chuàng)造出了光照千古的作品。
《薔薇園》不僅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而且生動地描繪了13世紀伊朗以及中亞、西亞和北非伊斯蘭教國家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強烈地表現(xiàn)出嫌惡和憎恨殘暴的壓迫者,同情和熱愛弱小的受難者的思想感情,此外還有許多有益的生活教訓,因之深受讀者歡迎。
在中古時代,帝王具有無上的權威,他們大多專橫殘暴。本書第1卷記載了帝王的言行。在薩迪的筆下,絕大多數(shù)帝王是禍國殃民的暴君,他們的性格特點是自私、高傲、貪婪、兇殘好戰(zhàn)、喜怒無常,歸根到底則是殘酷壓迫人民。薩迪指出,這樣的帝王必將遭到覆滅的下場。第6節(jié)借用一個帝王的經(jīng)歷闡明了這個不可抗拒的規(guī)律。故事說:有個伊朗國王,橫征暴斂,殘民以逞。人民在他的暴政壓迫之下,貧窮困苦,紛紛逃亡。宰相告訴他說,天下的得失在于民心的向背,國王應當大公無私、仁慈寬厚。然而宰相的諍諫,不合國王心意。他命人將宰相捆綁起來,下在獄里。不久,國王的幾個堂兄弟起兵作亂,人民紛紛投奔他們,為他們出力,從他手上奪取了天下。這個故事的題詩說得很明確:
暴君決不可以為王,
豺狼決不可以牧羊。
國王對人民任意榨取,
正是削弱國家的根基。
對于這種危害人民的暴君,薩迪是萬分痛恨的。他稱暴君是“國家的敵人”、“天下最大的惡人”,主張對他們不可心慈手軟,因為“你對毒蛇如果憐憫惋惜,就是對亞當?shù)淖訉O殘暴”。這真可謂憎愛分明了。第20節(jié)的題詩說得最為干脆:
烈火焚燒柴木,一時不會燒光。
人民痛恨暴君,轉(zhuǎn)眼叫他滅亡。
這些例子足以說明,薩迪對于暴君是否定的,他有時諷刺,有時挖苦,有時則加以攻擊,情緒是激烈的。不過,薩迪雖否定暴君,卻并不徹底否定王權。他認為帝王還是要有的,但帝王和人民的關系應當是保護和被保護的關系,而不應當是壓迫和被壓迫的關系。既然如此,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理想帝王的身上。雖然他也知道這樣的帝王是極為罕見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幾乎是不存在的;可是他還不甘心,現(xiàn)實社會上沒有,就到歷史傳說中去尋找,后來終于發(fā)現(xiàn)一個努什旺王,于是便不厭其煩地對他加以頌揚,以便寄托自己的理想。他筆下的努什旺王是仁慈寬厚、關心人民的。第19節(jié)的故事說:有一次努什旺王出外狩獵,從仆為他烹調(diào)一只野味,可是找不到鹽。他們正要到村子里去取時,努什旺王說道:“你拿百姓家的鹽,不要忘了付錢,假如壞了規(guī)矩,這座村子就要破產(chǎn)了?!庇纱丝梢姡_迪主要是以對待人民的態(tài)度為尺度去評判帝王的。暴君有許多壞品質(zhì),歸根結底是欺壓人民;明君有許多好品質(zhì),歸根結底是不欺壓人民。他否定前者,肯定后者,并且想用二者的對照,來給當代帝王指出一條正路。
在本書第8卷里,薩迪記載了許多有關認識問題和待人處世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這是他吸取別人的智慧,加上自身的體會,并且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結果。其中有不少是真理,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加以利用。有的提倡堅忍、謙虛等優(yōu)良品德和作風,如“事業(yè)常成于堅忍,毀于急躁”(第35節(jié)),“凡是你不知道的事,都應向人請教”(第77節(jié))。有的講知識和實踐的關系,如“有了知識而不運用,如同一個農(nóng)民耕耘而不播種”(第40節(jié))。有的談正確的思想方法,如“并不是每一個外表美好的人都有完美的心靈;因為品德在于內(nèi)心,不在于外表”(第44節(jié))。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錯誤的東西,今天不能搬來照用。有的宣揚消極的宿命論,如“不是命中注定的,不會到手;若是命中注定的,我們逃不掉”(第67節(jié))。有的誣蔑婦女,如“和女人打商量最壞事,對惡人寬容便是犯罪”(第53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