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周公
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地位已經很高了??晌視r刻注意勤奮儉樸,謙誠待士,唯恐失去天下的賢人。希望你到了魯地,不要因位高而盛氣凌人。
——《史記》
簡介
周公,生卒年不詳,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封地在周(今陜西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他是中國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也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使天下大治。
人物小記
周公踐天子之位七年,把布衣之士當做老師拜見的有十人,當做朋友會見的有十二人,對平民百姓提前接見的有四十九人;時常向政府提建議的有百人,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有千人,在朝廷做官的達萬人。這時如果周公很驕傲,天下賢士來的就會很少。當周公的兒子伯禽要到封地魯國去的時候,他告誡說:“去吧,你不要因為身為魯國國君而對人傲慢。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是天子的攝政,社會地位可不算低了;但是,我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還怕失去天下的賢士……那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的,都是由于有謙德。不謙而失去天下,亡了身的,便像夏梁、殷封那樣,不謹慎怎么行?《易》里講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其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小足以保護自身,那就是謙……你千萬不要因為身為魯君而對人傲慢!”意思是,洗一次頭,要三次握住頭髮,中止洗頭來接待士人。吃一頓飯,要三次把食物吐出來,來回答士人的問題。這說明周公勤于政事,寢食不安,所以當時有很多賢士愿意投奔于他。
主要思想
西周時期,貴族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王權,把周王神化了,宣揚周王室的統治者是天之所賜。周公的哲學思想主要是天命觀,以有意志的天為王權統治的合理性做辯護。鑒于殷亡的教訓,他告誡統治者要注意“敬德”,“保民”,“知小人之依”,還提出了“天命靡?!焙汀疤煲曌晕颐褚?,天聽自我民聽”的思想,把敬德保民思想納入唯心主義天命觀中。他告誡王者:“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只有“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周公的天命思想把“敬天”與“保民”直接聯系起來,在宇宙觀的發展上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