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悌》國學經典解讀
悌
悌,從心,從弟;本義作『善兄弟』解,見《說文解字》。又心中有弟,則如同兄弟間彼此誠心相友愛之意。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順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對兄當恭順,而兄對弟亦當愛護,順其正而加以誘掖之。
悌,儒家的倫理范疇,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的宗法關系。常與『孝』并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條,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是中國文化的精神。
29
【解讀】
孝悌為仁之本,其實也是孔子思想的體現。孔子的仁學開創了一個倫理學的新時代。而對仁的闡述也往往因時因人而異,給后人的理解留下了廣闊的空間和余地。在理解上,古往今來似有兩種解釋:一種以為孝悌是仁之本;一種以為孝悌是行仁的根本。編者傾向于后一種解釋。孝悌還不是仁,但卻是達到仁的必由之路或根本條件。中國古代是宗法倫理社會,孝悌是極為重要的兩個德目,自不必說。即使在當今社會,孝悌何嘗不需要呢?君不見,時下的時尚青年根本不知何謂孝悌,甚至一聽孝字,從心底冒出一股不屑:“什么老古董了還拿出來教訓人?”從其思想意識中根本就喪失了對父母的孝心,對兄長的敬重。而出自血緣的親情都不放在眼里的人,怎么能指望他去關愛他人呢!當然,話仍不能反過來說,有了孝悌就一定能實現仁。孝悌只是達到仁的境界的一個必要條件罷了。
【原文】
孝弟①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出自《論語·學而》
【注釋】
①弟:同“悌”[tì]
【譯文】
孝悌,它是實行仁的根本。
30
【解讀】
孟子強調了“孝悌”的重要性,孝悌,是儒家兩大基本的道德要求,是儒家學說一切君子修為的基礎。“孝”即孝敬父母,也可延及所有長輩;“悌”,指尊敬兄長。“孝悌”規定了一個人對父母、兄長所應具有的態度和行為要求。孔孟孝悌觀的提出,目的在于從解決家庭關系入手,進而擴充到社會關系,使之服務于政治,從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諸多問題。他們認為,一個沒有孝悌觀念的人,其本質是不善良的、自私的,這樣的人,是沒有社會責任感的。只有家庭中的愛確立了,才能有社會的愛,才能有濟世觀。在這個基礎上,再向人民施以教化,使之上養父母,下和兄弟,“修其孝悌忠信”,最后就能達到天下大治。孔孟的孝悌觀是中國所獨有的倫理觀念,其對中國的德化作用及對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亦是我們必須承認、不可低估的。
【原文】
謹庠序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②不負戴③于道路矣。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釋】
①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xiáng]。
②頒白者:老人。頒白,頭發花白。頒:通“斑”。
③負:背著東西。戴:頭頂著東西。
【譯文】
認真地辦好各級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來教育他們,那么,頭發白了的老人就不會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
31
【解讀】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全篇先為“總敘”,然后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幾個部分。后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并改名《弟子規》。
《弟子規》根據《論語》等經典編寫而成,它集孔孟等圣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道德教育著作之綱領,是接受倫理道德教育、養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讀物。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
【原文】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①。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出自《弟子規》
【注釋】
①謹信:謹言慎行,講求信用。
【譯文】
弟子規,是圣人的教誨。首先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要謹言慎行、講信用。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那么就讀書。
32
【解讀】
有若認為,人們如果能夠在家中對父母盡孝,對兄長順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對國家盡忠,忠以孝悌為前提,孝悌以忠為目的。儒家認為,在家中實行了孝悌,統治者內部就不會發生“犯上作亂”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廣到勞動民眾中去,民眾也會絕對服從,而不會起來造反,這樣就可以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在春秋時代,周天子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庶子則分封為諸侯,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個社會從天子、諸侯到大夫這樣一種政治結構,其基礎是封建的宗法血緣關系,而孝悌說正反映了當時宗法制社會的道德要求。孝悌與社會的安定有直接關系。
【原文】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鮮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⑤。”
——出自《論語·學而》
【注釋】
①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在《論語》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
②弟:讀音和意義與“悌”相同。
③犯上:犯,冒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鮮:音xiǎn,少的意思。
⑤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于動詞之前。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