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毛澤東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而作
毛澤東同志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戰(zhàn)略家,又是豪放浪漫、才華橫溢的大藝術家。毛澤東詩詞是中華詩詞中的現代精髓,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燦爛明珠。毛澤東詩詞吟出了中華偉大時代的史詩意境,代表著現代詩詞高峰詩篇。毛澤東詩詞境界高、氣魄大、富豪放、倡浪漫,又反映出理想高遠、激情感人的藝術境界。毛澤東詩詞藝術充分表達了詩言志、詩抒情、詩論理的文藝理論概括,把詩人的思想感情與現實生活融合在一起,完美的實現了政治與藝術的統(tǒng)一、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1945年9月,在一次聚會上,詩人徐遲向毛澤東請教關于詩怎樣寫的問題。毛澤東提筆寫了“詩言志”三字以作答。陳毅元帥首推毛澤東為“詩詞大國推盟主”的地位。毛澤東的詩篇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激情和時代精神,他的詩篇激情奔放、喚起民眾、改天換地、壯志歌史、引人入勝,具有崇高信念、戰(zhàn)勝邪惡、縛住蒼龍、凱歌震天的大無畏氣概。
中國是文明古國。中華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國粹、國寶。《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產生于西周初年,經過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發(fā)展,編輯了詩歌計305篇。《詩經》反映了周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詩經》的分類稱為“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詩經》具有比喻、啟發(fā)、含蓄、生動、簡練的藝術風格,在我國文學藝術史中產生積極的影響。詩人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喜愛讀《詩經》,他在1915年寫“二十八畫生征友啟示”的宣傳單中,有“愿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語句,它出自《詩經·小雅·伐木》中的詩句:“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毛澤東的《四言詩·懦夫奮臂》(1936年),采用比喻手法,在詩中說:“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暴虎入門,懦夫奮臂”。前兩句便引用了《詩經》中的“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的詩句。《西江月·秋收起義》(1927年)中有“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的詩句。“同仇”也是引自《詩經·秦風·無衣》中的“……與子同仇!”之筆。毛澤東讀過許多唐詩,也有若干引用。在《七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1949年4月)中,有“天若有情天亦老”,此詩句引自唐代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之中,詩句“衰蘭送客成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毛澤東作的《七律·有所思》(1966年6月)中有“故國人民有所思”,借用杜甫的《秋興八首》之中的詩句:“故國平居有所思”[1],毛澤東作《七律·和柳亞子先生》(1947年4月29日)中有“落花時節(jié)談華章”的詩句,化用了杜甫《江南逢李龜年》的詩句:“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2]毛澤東對唐代李白、杜甫等一批詩人的詩曾有評議:“我喜歡李白。但李白有道土氣,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場。”“光搞現實主義一面也不好,杜甫、白居易哭哭啼啼,我不愿看,李白、李賀、李商隱,搞點幻想。”[2]毛澤東的詩詞風格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偏于豪放。
一、鐮刀斧頭暴動神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議決定:實行土地革命、武裝反抗屠殺,在湘鄂粵贛發(fā)動秋收暴動。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趕回湖南,積極準備秋收起義。毛澤東在《戰(zhàn)爭和戰(zhàn)略問題》一文回憶說:“革命失敗,得了慘痛的教訓,于是有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進入了創(chuàng)造紅軍的新時期。”[4]《西江月·秋收起義》(1929年)寫于起義軍由江西向湖南瀏陽挺進之時。在“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革命理論指導下,于1927年9月27日,毛澤東率部來到江西永新縣三灣村,起義部隊只剩700余人,為加強黨在軍隊中的領導,毛澤東對部隊進行了“三灣改編”,連隊設立黨支部、設黨代表、建立士兵委員會,從此工農紅軍按照“黨指揮槍”的原則,奠定了新型人民軍隊的基礎。
《西江月·秋收起義》上闋寫道:“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詞句旗幟鮮明,昂揚奮發(fā),鐮刀斧頭,標志黨旗,向瀟湘進軍。秋收起義是武裝斗爭,矛頭直至地主、軍閥。
《西江月·秋收起義》下闋寫道:“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jié)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道出了中共領農民運動,勢不可擋。地主壓迫,農民同仇,拿起武器,秋收暴動。“暮云愁”“霹靂一聲”詩句比喻形象、窮困潦倒、愁云慘霧,雷電霹靂一響,正義的起義暴動將贏來祖國大好山河。
《西江月·秋收起義》形象描繪了中國農民同仇敵愾的壯志情懷。本人作《七律·鐮刀斧頭暴動神》一首,陪襯表意如下:“同仇敵愾緊握槍,軍旗鮮明鏗鏘軍。鐮斧齊上戰(zhàn)邪惡,雷電霹靂震鬼魂。三灣改編黨令順,千年特權何處尋。打倒豪紳轉時運,急風暴雨喜氣臨。”
二、眾志成城上井岡
1927年9月,毛澤東根據黨的“八七”會議的方針,在湘贛邊境發(fā)動了秋收起義,他領導的一支工農革命軍于1927年10月到達井岡山。井岡山位于羅霄山脈中段,在江西永新、寧岡、遂川、酃縣之間,方圓27.5公里,海拔1300多米,山勢高峭,地勢險要。利用此有利地勢建立根據地并開展游擊戰(zhàn)爭。經過半年的艱苦奮斗,以毛澤東為首的工農部隊在茨坪為中心的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1928年4月,朱德、陳毅等同志帶領南昌起義的部分部隊在湘南起義后,同毛澤東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并創(chuàng)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毛澤東為邊界特委書記,陳毅為軍委書記,朱德為軍長。1928年8月30日,敵軍發(fā)動四次猛攻我井岡山,被紅軍擊退。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說:“8月30日,敵湘贛兩軍各一部乘我軍欲歸未歸之際,攻擊井岡山,我守軍不到一個營,憑險反擊,擊潰敵軍,保存了這個根據地。”[5]《西江月·井岡山》(1928年秋)這首詞贊頌了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
《西江月·井岡山》上闋寫道:“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在“山下”和“山頭”展現了工農紅軍的戰(zhàn)斗氣氛,“旌旗”與“鼓角”鼓舞士氣,全軍早已嚴陣以待。敵軍的層層包圍,我軍戰(zhàn)備周全,軍民同仇敵愾,有序巋然不動,堅守陣地決不退讓。
《西江月·井岡山》下闋寫道:“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戰(zhàn)術上重視敵人,是紅軍勝利之法寶。眾志成城是軍心,森嚴壁壘如軍威,正如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一文分析的有利五條件:即群眾好、黨堅強、紅軍有素、地形有利、給養(yǎng)足夠,是戰(zhàn)勝敵人的有力保證。在黃洋界上的工農紅軍家園里,意氣風發(fā),備戰(zhàn)充分,戰(zhàn)術有力,必勝在望。炮聲隆隆,嚇得敵軍宵遁啊!
全詩采取抒情手法,描繪景象,宏偉敘事,清晰凝煉,藝術詞匯感人肺腑。如“旌旗”“鼓角”“相聞”“巋然不動”“森嚴壁壘”“眾志成城”“宵遁”等詞意簡練有力,語言藝術形象生動。
《西江月·井岡山》生動描繪了黃洋界傳奇保衛(wèi)戰(zhàn)。這正是:旌旗高揚鳴鼓攻,與敵交鋒泰然沖。男女老少齊心動,眾志成城人氣擁。紅軍志堅智謀勇,戰(zhàn)略戰(zhàn)術神如龍。擊退進犯高歌頌,敵人宵遁我欣榮。
三、天兵怒氣沖宵漢
1930年,以李立三為首的黨中央執(zhí)行一條“左”傾路線,毛澤東領導的紅一方面軍抵制這條“左”的路線,推動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不斷擴大,革命形勢迅速發(fā)展。1930年12月蔣介石親自指揮10萬大軍向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一次大“圍剿”。在毛澤東誘敵深入的方針指引下,中央紅軍4萬人集中兵力消滅敵人在江西寧都縣龍岡一帶的進犯,5天內打了兩場仗,消滅敵人一個半師,并活捉敵軍總指揮張輝瓚。毛澤東作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1931年春)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上闋寫道:“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宵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這是在一片紅爛漫的景象里,紅軍把握了敵情、地形對人民有利的條件下,集中優(yōu)勢兵力,個個怒氣沖天,活捉了敵人司令張輝瓚。在“霧滿”和“千嶂暗”的景色下,紅軍“齊聲喚”,士氣高漲,巧捉張輝瓚,龍岡首戰(zhàn)大捷,敵軍望風而逃。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下闋寫道:“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不周山下紅旗亂。”敵軍重結二十萬大軍,又來第二次“圍剿”,濃煙從半天空滾滾而來,毛澤東胸有成竹,紅軍已做好粉碎第二次“圍剿”的戰(zhàn)斗準備,“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山下紅旗遍野,翻天覆地大“亂”,敵軍亂逃,“亂”中取勝,紅軍揚眉吐氣。這正是:反敵“圍剿”,大捷怒濤。紅旗漫卷,敵軍逃夭。天兵沖宵,輝瓚難逃。工農齊心,龍岡自豪。
四、踏遍青山比興吟
1931—1934年,中共中央被“左”傾機會主義路線所控制。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紅一方面軍粉碎了蔣介石的第一、二、三、四次大“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革命形勢大好。1933年冬,王明實行一整套的錯誤軍事路線,排斥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使第五次反“圍剿”節(jié)節(jié)失利,紅軍主力被迫轉入外線作戰(zhàn)。1934年,毛澤東以樂觀、堅韌的革命精神,沖破敵軍封鎖,帶領紅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1934年7月23日,毛澤東來到會昌城外的文武壩參加中共粵贛省委擴大會議,他與其他同志登上會昌城外高峰——嵐山嶺,思緒萬千,回首往事,心潮澎湃,激揚文學,揮筆寫下《清平樂·會昌》(1934年夏),表達出對革命的堅定信念和必勝信心。
《清平樂·會昌》上闋寫道:“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樂觀表達:東方黎明景色春,光明戰(zhàn)勝黑暗群。踏遍青山神氣韻,一派大好風景尋。長征抗日長松動,登山望遠曙色新。闊步前進戰(zhàn)邪惡,豪邁氣魄吟志真。
《清平樂·會昌》下闋寫道:“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戰(zhàn)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表達了登高峰、展前景、枝繁葉茂、無限光明的意境。
這首詩詞的特色是:一是寓意于景。告訴人們踏遍青山、東方欲曉、意志堅挺、一片光明之前景。二是意境開闊。表達出:革命青春永不衰,崇高信念照神靈。登上會昌嵐山嶺,心潮澎湃揚激情。
五、婁關邁道從頭越
由于王明“左”傾錯誤路線領導,反擊蔣介石第五次大“圍剿”遭到失敗。中央紅軍被迫撤出中央蘇區(qū)。1934年10月開始戰(zhàn)略轉移,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代價極大,紅軍銳減到3萬人。在毛澤東的正確主張下,紅軍挺進貴州,攻克黎明、強渡烏江后,于1935年1月4日占領遵義。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1935年1月19日,紅軍離開遵義北進,越過婁山關,強渡赤水,前進受阻,又再攻遵義,殺回馬槍。2月間,攻克婁山關,向陜北根據地挺進。在“長空雁叫”之時,毛澤東借景抒情寫了《憶秦娥·婁山關》(1935年2月)這首詞。
《憶秦娥·婁山關》上闋寫道:“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婁山關地勢險要,群峰如劍,直插云宵。紅軍的頑強勇猛、化險為夷的戰(zhàn)斗英姿,越過了婁山關,戰(zhàn)勝了“西風烈”“晨霜月”,蒼山重疊,殘陽之色,天將破曉,展示了一幅壯觀的圖景。馬蹄、喇叭是行軍氣氛,崎嶇不平的山道,迂回曲折,烘托出紅軍豪邁氣魄和無堅不摧的精神面貌。
《憶秦娥·婁山關》下闋寫道:“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是紅軍清晨出發(fā)午后跨越婁山關向遵義反攻的情景。“雄關”氣勢雄偉;紅軍生龍活虎;“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描繪壯闊的景色,雄渾的畫卷。“從頭越”形象的暗示:藐視西風從頭越,蒼山無邊堅奇雄;紅軍雄姿歌聲動,堅不可摧如飛龍。這正是:長征萬里,千回百折。過婁山關,開朗喜色。渡江前進,柳暗花明。雄渾畫卷,豪邁討賊。
六、紅軍長征喜開顏
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紅軍長征形勢大好,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1935年6月,又與第四方面軍會合,翻越大雪山,跨過大草地,至阿壩。粉碎張國燾分裂紅軍的陰謀后,中央紅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保安縣吳越鎮(zhèn),與陜北紅軍會師。紅軍歷時一年的長征,經過11個省,擊潰了反動軍隊410個團和無數地主武裝。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紅軍的道路,是解放人民的道路;長征經過的地方,播下種子,開花、結果。紅軍長征,開創(chuàng)了新局面。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陜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提出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系統(tǒng)地提出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立人民共和國,說明了中國抗日戰(zhàn)爭和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政治策略問題。[6]在這稍前之時,毛澤東寫下了《七律·長征》(1935年10月)。這首詩的藝術風格反映出豪放、抒情、信念、信心、樂觀的心態(tài)。
全詩按四個層次來表達詩意:一是紅軍在長征途中艱苦奮戰(zhàn)的勇氣,二是全軍翻越崇山峻嶺的豪邁氣概,三是遇到大江河川的艱難險阻,四是長征勝利的喜悅情景。這正是:紅軍長征勇氣佳,翻越峻嶺豪邁夸,強渡鐵索戰(zhàn)險阻,勝利喜悅唱中華。
《七律·長征》第1~2句寫道:“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不怕”回答了紅軍豪不畏懼、藐視困難,為了中華復興的英雄主義精神。“遠征難”表達了在戰(zhàn)略大轉移中將要克服種種困難,已作了充分的思想準備。走遍“萬水千山”視如閑庭信步,展示出紅軍的樂觀主義形象。
《七律·長征》第3~4句寫道:“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高山峻嶺連綿起伏、雄偉之勢。“五嶺”和“烏蒙”兩座山脈是蜿蜒起伏的,用比喻夸張的手法,把紅軍的心態(tài),好比只不過像在水中翻騰的細浪或是在山坡上滾跳著的幾個小泥丸罷了,沒有懼怕之感。
《七律·長征》第5~6句寫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金沙江江闊流急,江水洶涌澎湃,巨浪猛烈地拍擊著陡壁峭崖。在大渡河旁紅軍派出24勇士,冒著碉堡敵人強大火力,越過瀘定鐵索橋,形勢嚴峻。勇氣換來了搶渡成功。紅軍先頭部隊搜尋到3只木船,幾萬人夜間要搶渡金沙江。“暖”形象地展示紅軍的智慧和力量,渡江前進的任務勝利完成了。紅軍勇士在火力對峙下,爭奪鐵索橋;“寒”的形象,展示出紅軍勇士在鐵索寒光中、艱難搏斗中取勝的信心。
《七律·長征》第7~8句寫道:“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岷山位于四川松潘縣,北部最高峰海撥5000多米,終年積雪,空氣稀薄,雪海千里。1935年6~7月,紅軍從岷山通過翻過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打鼓山和插羅岡,積雪千里,氣候惡劣,考驗著紅軍戰(zhàn)士。“喜”比喻在奮戰(zhàn)下的紅軍,翻過“岷山千里雪”,經受住嚴酷考驗;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完成了全國紅軍戰(zhàn)略大轉移,紅軍三軍戰(zhàn)士已取得偉大勝利,心情無比歡快和喜悅。
《七律·長征》雄辯的表明,長征的勝利,讓毛澤東心情豁然開朗,五嶺、烏蒙、金沙、鐵索、雪山都勝利越過;長征向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長征走出了一條解放人民的康莊大道,紅旗在中國大地高高飄揚,勝利屬于人民。
七、縛住蒼龍正待時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突破敵人的重重封鎖、高山峻嶺和險情急流的考驗,又與敵軍騎兵部隊交鋒,勝利到達寧夏固原縣,占領奇特山峰六盤山。“六盤山”原名來自“鹿盤山”,是鹿群攀高之地,主峰高達2928米,傳說從山下到山上要盤旋34個彎道。翻過六盤山,便是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會師之日。紅軍要在陜北根據地扎根,開花結果,開啟中國民主革命新的一頁。行軍途上,毛澤東與戰(zhàn)士們邊行軍邊談國家大事,心情分外高興。《清平樂·六盤山》這首詞就是在這種心情下,借景生情,凝聚心愿,以喜悅的心態(tài),比喻的手法,表達了毛澤東手握“長纓”,要縛住“蒼龍”(指蔣介石)的豪邁志向。
1935年10月2日,紅軍攻占通渭,10月7日在登六盤山前,與青石嘴的敵軍激戰(zhàn)3個多小時,掃清了前進中的障礙。當天下午登上六盤山,戰(zhàn)士士氣大振,六盤山上千軍萬馬云集,紅旗漫山遍野,紅軍戰(zhàn)士英姿颯爽。大雁南去和紅軍攀峰,勢不可擋。
《清平樂·六盤山》(1935年10月),這是長征途中,毛澤東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首詩詞。
《清平樂·六盤山》上闋寫道:“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抒情表達詩人高瞻遠矚、壯志凌云的高遠意境。行程二萬五,好漢登長城,氣貫長虹,勢不可擋。“天高云淡”“飛雁”使人心曠神怡,“圍、追、堵、截”阻擋不住紅軍長征抗日的決心,無數英雄為國捐軀,幸存者扛起紅旗,占領高地,揚眉吐氣。
《清平樂·六盤山》下闋寫道:“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紅旗是紅軍的象征、勝利的象征。長城象征著中華民族的自衛(wèi)精神。紅軍是長城好漢,蔑視一切國內外反動派。紅軍的任務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建立統(tǒng)一的民族革命戰(zhàn)線而努力奮斗,縛住蒼龍,指日可待。
這正是:“天高云淡攀高攻,紅旗漫卷頂峰擁。大雁南飛匹夫勇,六盤高峰好建功。長纓在手順風送,縛住蒼龍怒氣沖。凌云壯志泰山重,紅軍好漢賽英雄。”
八、英雄人物看今朝
1935年10月,紅軍完成了偉大的長征,轉向抗日,拯救民族危亡。
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瓦窯堡會議上作《論反時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報告指出:“黨的基本的策略任務是建立廣泛的民族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實現中國的獨立自由是一個偉大的任務”。“中國革命戰(zhàn)爭是持久戰(zhàn)”[7],毛澤東的革命思想指導著革命實踐,1936年2月,他親率紅軍抗日先鋒隊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分兩路橫渡黃河東征,到華北前線對日作戰(zhàn)。途往陜北清澗縣袁家溝一帶,正逢大雪紛飛之時,一片壯麗河山景色,毛澤東借景抒情、論史評國事,寫出了《沁園春·雪》(1936年2月),這是一首氣勢磅礴、浪漫豪放的詩篇。詩詞主題寫雪,實題論人,通過寫詩抒情言志,是一篇文采、風騷、美學之作。詩詞大氣磅礴,景象非凡,情與景、詩與論、景與史高度融合,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統(tǒng)一,乃千古絕唱之詩詞。
《沁園春·雪》上闋寫道:“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前三句寫北國風光之雪景,“千里”和“萬里”描寫北國疆土遼闊廣大;“冰封”與“雪飄”是一種靜動交織之北國生氣,把詩的主體作了交代。中間七句,對風光作進一步描繪,此時登高望遠直看“長城內外”和“大河上下”,祖國河山是如此多嬌;山勢蜿蜒曲折,白雪舞動,似如“蛇舞”“象馳”一副動態(tài)景色;運用修辭方法和浪漫色彩“欲與天公試比高”,把祖國雄偉壯麗山河、生機勃勃之景象轉化為中華民族的英姿氣概、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傳達給讀者。后三句,突出意境,當雪霽天晴之日,“紅裝素裹”更表現出美妙少女之“妖嬈”,艷麗多姿;采用比喻手法,展現出祖國河山的絢麗多彩,人民的革命事業(yè)猶如旭日東升,輝煌燦爛。
《沁園春·雪》下闋論英雄人物,還看中華復興之今朝。寫道:“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江山如此多嬌”,中華民族歷史上曾經產生過無數英雄豪杰,秦皇、漢武、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都曾在歷史上“風騷”一時。今日,工農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風流人物”輩出。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繁榮富強,英勇奮斗,推翻三座大山,抗日救國,洗雪國恥,喚起民眾,為民主、自由、獨立、富強而斗爭。抒發(fā)人民的豪情,形成詩詞情感的高潮。
本人讀后,賦詩一首:“萬里雪飄北國歡,千里冰封天地間。長城內外鵬圖展,大河上下別有天。銀蛇蠟象比高喊,景象非凡笑語喧。江山多嬌齊聲喚,英雄豪杰古今傳。風流人物百姓鑒,還看今朝精英園。中華復興持久戰(zhàn),走向富強不肯閑。”
九、人間正道是滄桑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前一天,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了《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的講話,講話響亮指出:“中國人民的艱苦抗戰(zhàn),已經取得了勝利。”[8]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是兩種命運、兩個前途勝敗的斗爭,努力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1945年8月13日,毛澤東為新華社寫了《蔣介石在挑動內戰(zhàn)》的評論。中共和國民黨政府的第一次和平談判,是毛澤東率團于1945年8月28日到達重慶的43天談判,最終談判失敗。第三次國內解放戰(zhàn)爭,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的較量,敵人已經土崩瓦解,1949年4月1日,中共與國民黨政府在北京又進行和平談判,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接受和平協(xié)定的條款,談判破裂。當天晚上,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橫渡長江,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總司令下達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命令指出:“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于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wèi)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9]4月22日清晨,解放軍全線強渡長江,于4月23日晚占領蔣家王朝南京城,宣告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徹底崩潰。歷時四年的斗爭,蔣介石以失敗告終,逃往臺灣。
《七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1949年4月)這首詩,是毛澤東在北京香山雙清別墅寫的。1949年4月,黨中央已由西柏坡遷至北京,當毛澤東得悉南京解放的喜訊,3天后,他想到蔣家王朝崩潰,詩意濃濃,抒情論理,在“百萬雄師過大江”的意境中,悟出了“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哲理。
《七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寫道:“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乘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今勝昔”“慨而慷”“追窮寇”,不學“霸王”,在詩人毛澤東腦子里閃過,展現出今日勝事,猛追窮寇,為民服務,決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唐代詩人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注:金銅仙人是漢武帝晚年為求長生不老而建造的),詩中:“衰蘭送客成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詩意是說,天如果有情,看到金銅仙人這樣離別漢宮,也會憂傷而衰老。毛澤東引用此詩句,意在說明,蒼天如果有情,看到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tǒng)治,人民難以忍受,“天”不允許黑暗統(tǒng)治繼續(xù)下去。詩之意境,表達主題,百萬雄師,天翻地覆,人間正道,解放人民。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揚眉吐氣,滄桑為證。
南京是虎踞龍盤之地,蔣介石之老巢。人民解放軍追窮寇,橫渡長江,迅速消滅殘余之敵,解放了南京、上海,全國解放大潮勢不可擋,詩人的詩意是:“天翻地覆”的人民革命和“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哲理,感情奔放,放歌五洲,美韻高唱,春到人間。
十、敢教日月換新天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到離別32年的故鄉(xiāng)韶山沖。第二天一大早,毛澤東來到父母親的墓地前恭恭敬敬地鞠上一躬,向去世的長輩、親人問候盡孝。隨后下山拜訪村里的幾位老人,以示懷念之情。毛澤東離別韶山32年間,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共和國,全國形勢大好。韶山家鄉(xiāng)人民生活是一個縮影,打倒了地主惡霸,舊顏換新天。作者聯想1940年1月,毛澤東寫了《新民主主義論》,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現在的抗日,實質上是農民的抗日。”[10]農民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時期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革命的主力軍,是紅軍的主要來源。波瀾壯闊的農民運動,矛頭直指國內外反動派,農奴扛起紅旗,紅旗漫卷惡霸主,奪取霸王鞭,革命壯志,敢換新天。毛澤東在韶山回憶往事,農民運動壯志高照,情懷故園,喜看今朝,形象逼真,寫了感人詩篇《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
《七律·到韶山》前四句寫道:“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王鞭。”回憶32年往事,如夢境般,用“咒”表達出對霸王蔣介石的無比強烈的憎恨。用形象對比的手法寫出了轟轟烈烈的湖南農民運動,矛頭直指地主豪紳的殘酷鎮(zhèn)壓,唯有拿起武器,高舉紅旗,“卷”起農民運動的千層浪,星星之火燃起熊熊烈火,如燎原之勢,火吞“黑手”和“霸王鞭”,經過持久戰(zhàn),戰(zhàn)勝了國內外反動派,建立了共和國。
《七律·到韶山》后四句寫道:“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壯志”與“新天”相對應,有壯志,換來一個新天地。直抒革命英雄主義,敢于斗爭,換來革命的新天地,人民共和國的輝煌。“咒”罵舊社會反動派,“喜”看解放的人民,在家園掀起生產高潮,一派稻菽豐收景象,人民英雄在祖國大地大顯身手,早出晚歸忙碌歸來,樂園人民喜氣揚揚,在蔥蘢茂密的綠色家園里度過歡快的每一天。
這正是:憶往事,看今安。滅霸王,換新天。多壯志,建家園。稻菽鮮,豐收甜。齊心干,輝煌傳。
十一、自強攀登萬象春
1928年11月25日,毛澤東向中共中央寫了一份報告,名曰《井岡山的斗爭》。報告指出:“軍事根據地:第一個根據地是井岡山”,“以寧岡為中心的羅霄山脈的中段,最利于我們的軍事割據”。紅旗不倒“在全國政治上有重大的意義”。[11]毛澤東的調查報告有理論依據,依據是:(a)武裝割據為首要條件;(b)黨支部建在連上,黨代表就是黨支部書記;(c)建立紅軍,采取紅軍集中,赤衛(wèi)隊分散的原則;(d)縣、區(qū)、鄉(xiāng)各級建立工農兵政府;(e)以寧岡為中心的羅霄山脈的中段,建立井岡山根據地。井岡山是星星之火,它燃起了燎原烈火,實現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勝利道路。
1965年5月,時隔38年,毛澤東主席重上井岡山視察。此時,我國國內外已經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井岡山人民過著豐衣足食的幸福生活。1965年5月22日至5月29日,毛澤東再次來到茅坪、八角樓、黃洋界、會議廳、紀念塔等處,與群眾、老紅軍、烈士家屬親切交談,回憶往事詩興誘人,抒情開懷,他寫下了《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1965年5月)。詩詞采用了抒情、寫景、論理、夸張的手法,寫得形象逼真,激情動人。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的上闋寫道:“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詩人首先表達了很久就有再次登上井岡山的愿望,更有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凌云壯志。今日,是千里之外來訪友,看看根據地的人民和井岡山園地的生產景象。云端高地的生態(tài)自然風光,好一片草木茂盛、綠郁蔥蔥的寶地,泉水流動入耳動聽,黃洋界,萬山重疊,忽晴空萬里,忽云霧彌漫,景色甚佳,別有情趣。詩詞中的七句話,把井岡山的人文、自然風光寫得形象逼真,解人心意。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的下闋寫道:“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井岡山人民高舉紅旗,轟轟烈烈,奮斗不止,為中國革命事業(yè)做了犧牲和貢獻。“風雷”“旌旗”“人寰”等詞匯簡明、有力,扣人心弦。時光流逝就像彈一首歌曲的時間,喜悅非常。“上九天”“下五洋”,是夸張、是攀高,又變成現實。中國人民已擁有神舟和天宮,把人送上九天攬月,載人潛水器蛟龍?zhí)栂挛逖笊钐幰褲撊胨?060米之處,將為人類深水探礦做出貢獻。中國已從過去的貧窮落后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龍人形象傳遍五大洲,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事業(yè),成果輝煌,中國人民已享有全球文明對話的話語權。原子彈、氫彈、人造衛(wèi)星、洲際導彈、載人航天、九天攬月、深水潛礦等一曲曲勝利凱歌,為中華兒女爭來了光榮。中國人民在攀登高峰,靠的是信念、信心、自強、智慧和力量,正在做前人沒有做到的更加輝煌的事業(yè)。中國人民正在做中國復興夢,實現小康社會和現代化。中國應該對全球有更大的貢獻。
用三言詩抒懷,高唱:井岡山、意氣場。歌舞歡,生態(tài)良。風雷動、旌旗張。龍之人,自信強。
用《七律·復興中華》歌吟:重上井岡醉夢鄉(xiāng),凌云壯志激情昂。故地新貌心情暢,鶯歌燕舞生態(tài)良。風雷鳴動旌旗蕩,九天五洋換龍裝。攀登凱歌青云上,復興大夢全球揚。
十二、結語
詩歌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著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藝術。詩是語言的藝術,它形象地反映社會生活和社會變革,濃厚的感情色彩,抒情畫意,鮮明節(jié)奏,吟詩押韻,和諧增輝。宇宙萬物在詩人腦子里反映出形象、想象、意象、聯想、意境。詩的語言飽含思想與情感,詩人的豐富情感,通過思維、靈感形成大美詩篇。
毛澤東詩詞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具有氣吞山河的偉大史詩風格。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時代風云,不怕惡勢力,敢于逆水行舟,人民受壓迫,當家作主人,鏗鏘有力,改天換地,建立新中國的雄心壯志。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神圣愿望,已經實現了。毛澤東在革命的歷程中,運用詩人的想象力和藝術語言,寫出了一批偉大歷史詩篇,情感豐富,發(fā)人深省,動人心弦,景象逼真,感染力強,生動傳神,哲理誘人,氣勢非凡,氣壯山河,為中華文化留下了光輝的文學遺產。
當前,中華詩詞的創(chuàng)作形勢大好,產生了一大批質量高的詩詞,目前我國格律詩詞的年產量超過百萬篇,創(chuàng)作數量上更大大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唐代有李白、杜甫,現代有毛澤東。毛澤東詩詞代表著現代中華詩詞的高峰,他的詩詞是言志、抒情、論理的經典之篇。在中華文化大繁榮、大發(fā)展的21世紀,我們不能厚古薄今,主要是繼承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新世紀的中華詩詞的精品就在我們眼前,把一批優(yōu)秀的現代詩詞代表作品篩選出來,讓毛澤東詩詞的現實主義與漫浪主義相結合的風格,傳播于海內外,展現于全球,放射新的光芒,這是發(fā)揚中華詩詞的歷史文化使命。
參考文獻:
[1]、[3]吳直雄.毛澤東妙用詩詞[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8:581,614.
[2]趙以武.毛澤東評說中國歷史[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322.
[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512.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65.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49—158.
[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49,150.
[8]、[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123,1452.
[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663.
[1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72—84.
2013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