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日晷》賞析
日晷
【點睛之筆】
日晷(guǐ)也叫做“日規”,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計時儀器。它可以根據日影的位置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
【經典解讀】
日晷利用日影測算時刻,一般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稱為“晷針”,垂直地貫穿于圓盤中心,充當圭表中立竿,所以,晷針也叫做“表”。石制的圓盤成為“晷面”,置于石臺上,南高北低,使晷面與赤道面平行,如此,晷針的上端剛好指向北天極,而下端剛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的正反兩面劃分出十二個大格,每個大格表示兩個小時。當太陽光照射在日晷上的時侯,晷針的影子就投向晷面,太陽自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影子相應地自西向東移動。如此,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就好比現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好比鐘表的表面,用來顯示時刻。
從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運行于天赤道的北側,故晷針的影子投于晷面上方;而秋分到春分時,太陽運行于天赤道的南側,晷針的影子則投于晷面的下方。在觀察日晷時,應先了解兩個不同時期晷針的投影位置。
日晷是利用太陽光的投影來計時的工具,是中國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無論是對于宮廷還是對于民間,它都是一種科學而便捷的計時儀器。直到清代,隨著外國鐘表的大量引進,日晷才逐漸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