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璩(qú)》姓起源
306 璩(qú)
306 璩(qú)
【尋根溯源】
璩姓出自姬姓,與蘧姓同源,以邑名為姓。春秋時,衛(wèi)國有一位有功的公族子弟被衛(wèi)君封于蘧,為伯爵,史稱蘧伯。其后代以蘧為姓。到了唐代,蘧姓后代蘧璦蒙冤,為避禍將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為“璩”,“矍”和“渠”,音同字異,仍為一家。還有一說,璩姓出自以寶飾為氏。古代“璩”和“鐻”通,指一種金、銀制成的耳環(huán),此物創(chuàng)始人的后代子孫遂以“璩”為姓,稱璩姓。
【變遷分布】
璩姓為罕見姓氏。以豫章郡(今江西南昌)為郡望。明代時期,在江西、安徽有少量分布。當今河南溫縣、湯陰,上海嘉定,江西廣豐,湖南桃源、沅江及北京等地有分布。
【名人薈萃】
蘧伯玉:名瑗,長坦縣伯玉村(今屬河南)人,事衛(wèi)三公(獻公、襄公、靈公),因賢德聞名諸侯。蘧伯玉品德高尚,光明磊落,孔子與善者,于齊晏嬰,于鄭子產,于衛(wèi)伯玉??鬃訋状芜m衛(wèi),多居蘧伯玉家,可見孔子與伯玉相交之厚。伯玉篤行不倦,慎德深思。
蘧璦:唐代良吏,曾任唐光祿大夫,居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于唐朝天寶年間蒙冤遭參,為避禍將其全家分三姓各自逃亡,即易“蘧”姓為“璩”、“瞿”和“渠”,音同字異,仍為一家。
璩伯昆:明朝桐城人,那里是學者薈萃之地,而璩御史后來去廣東和江西做官時,就很重視文化教育。
璩貞女:明朝初期民間著名女刺繡藝術家。人們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因終生未嫁,舊志上稱她為貞女,她還建有著名的桃花江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