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祖寺的秋》周火雄散文賞析
我聆聽這里的聲息。我放下一切不該惦記的,安靜地欣賞這一切。我甚至坐在通天路的條石上,俯瞰寺院黑魆魆的屋頂,看鳥兒轟隆一聲飛起,它們一會兒成團向東,一會兒成團向西,一會兒消逝在無邊的空濛。
雨后的東山古道沉寂如初。它的潔凈和靜美是我始料未及的。沒有浮塵,沒有人蹤,干凈的石板路上零星散落著葉片,很新鮮,很明亮。我甚至看到鮮紅的脈絡,縱橫貫通在葉面上。葉,秋葉,季節留在人間最真切動人的作品。它們是獨一無二的,你模仿不了它們的神態,你破譯不了它們的心語,它們以最美麗的方式點綴在歲月的封面,叫人驚魂,叫人嘆為觀止。
為了寫作《水墨東山》,兩年前,我曾經多次徘徊于這里。我帶著饅頭和水壺,走走看看。那時候是早秋,天氣格外炎熱,樹葉剛剛開始顯黃縷。我坐在二天門的圍欄上,整個山野一片靜寂。鳴蟲的聲息忽強忽弱,忽遠忽近。很少見到的烏鴉像是惡作劇的孩子,忽然在后面發一聲喊,一驚一乍......
秋風吹不亂石塔的紋理。東山古道兩側散布各式各樣的石塔。它們是大和尚留給后世最美的藝術作品。在路邊,在樹林,在洼間,在山崗,它們星子一樣散布,沒有話語,甚至沒有文字記載。但是,它們是有生命的,它們是生命的另一種方式的存在。史料記載,佛塔又稱和尚墳,也就是有造詣的大和尚圓寂后掩埋的地方。
大和尚圓寂后,保持坐姿長眠在大缸里,缸的上面倒扣同樣大小的缸,埋入泥土,然后在泥土上造塔,以示紀念。
從五祖弘忍至今,五祖寺經歷過八十多任方丈,加上修養絕佳的大和尚,身后有享受造塔資格的大約百余人。那么,遍布五祖寺山前山后包括東西塔林以及李家塔林在內的佛塔就有百余座。
我在東塔林漫步。我向禪界的先賢行禮。青燈古卷,一息向佛的念想導引生命在禪的道路攀援。生命寂滅,精神留存,回歸的幽曲在塔林回蕩。
愈接近寺廟,樹林愈茂密。楓樹、松樹、柏樹、油桐蓬蓬如蓋。林間混合樹木青草和枯木的味道,陽光不屈不撓地透過樹枝的縫隙漏落下來,把青石古道打成一地斑斕。
太陽下的密林間,竟然這么清香自然。
掛在半空中的一棵枯木、盤在路邊幾十米長的老藤、直指蒼天的筆直大樹,構成了山區的古樸之色。
很多的攀援植物,它們依附在高大的喬木上,茂茂盛盛,無遮無攔,它們披掛著,仿如綠色的袖珍瀑布,讓人耳目一新。山里的景致真的是美不勝收。
秋已漸深,葉色一片火紅。風捎來秋葉,一片片留存在石板上,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響。我知道,這是一條非凡的路。不是嗎,無論是開山佛祖,還是文照千秋的巨星,他們無一不把腳印在這里留存。
638年,南海新州(今天的廣東新興縣)誕生了一個瘦小的生命。這個苦孩子就是幼年的慧能。
十二歲,一個做夢的年齡,每天星星還在眨眼,母親已然叫醒了他。捎帶上干糧,捎帶上飲水,慧能就和鄰居的壯勞力踏著滿地的露水上山了。
二十四歲那年,慧能把一擔柴挑到集市上。
他看到一群人圍攏在一起,于是,也踮起腳往里面張望。透過人的縫隙,他看到有人在讀一部書。這人在讀什么書呢,這樣津津有味。
一個沒有讀過書的人居然領會了書的含義和韻味。這是多么奇怪的事情。事后,慧能知道,這部書就是《金剛經》。
將母親托付給親戚,第二天,他就踏上了北上的道路。
一路風塵,一路饑渴,但是,沒有任何艱難能阻擋慧能北上的信念。
步了秋韻,貶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走在這條石板路上。這一剎,他心如止水,灰心喪氣。多少日子,他很少說話,偶爾被問起,就慨嘆自己是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于是,一顆向佛之心在自由滋長。便有了五祖寺之行。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菩提煩惱,等似空花?!彼收b《圓覺經》里這一句,頓有所悟,細密的心思浮泛起來。
在五祖寺逗留了幾日,與長老交流了很多,他覺得心頭的迷霧變得清淡了,曾經迷失的內心亮堂起來。
一張素箋鋪在了青石古道。小沙彌為他磨好了墨。站在青石古道的頂端,白居易放眼黃梅,只覺視野開闊,心曠神怡。那一刻,榮辱興衰全拋到腦后,他的心里只有快樂和詩情。思索片刻,他揮毫寫下了:
直上青霄望八都,白云影里月輪孤。
茫茫宇宙人無數,幾個男兒是丈夫。
這首詩既是對佛祖偉業的贊嘆,也是對自己不濟命運的抱怨……
經過歲月和無情歷史的磨礪,以及多少代人血和淚的侵蝕,青石古道不斷粗糙、光滑,光滑、粗糙,甚至出現斷裂,那一縷滄桑早已掩去王侯將相足下的輝煌、文人異士履間的奇異,日益坑洼,只有道旁的綠草歲歲枯榮,述說生命的不屈和頑強。
一位青年詩人面對青石古道,以贊嘆的口吻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這青石鋪就長滿青苔的古道
純真童謠唱起的地方
看到你
我麻木僵硬的心
柔軟了一下
仿佛看見
青青裙裾開滿密密匝匝百合
烏黑發梢綴滿等待成熟
容顏如花的女孩
在這嬉戲追逐……
啊,秋,這是五祖寺的秋。在寺院,在回廊,我看到一樹樹秋色,燦爛斑斕,微笑如春。穿行在殿堂,在檀香的醺染中聆聽悠揚的鐘鼓,偶爾一回頭,竟然看到一樹秋葉,啊,是秋花,爛漫在回廊外的空地。
是秋風醉了花草樹木,還是花草樹木醉了秋風?
一群黛色鳥兒飛起在殿堂的屋脊上。秋空全是鳥的呼喚。
秋日的通天路更加幽靜。石階似乎還帶著雨露,上面還飄散著雨點的氣息。路側的竹還是一片翠綠。一片翠綠,那是竹海的世界。我聽到竹葉在喃喃低語。鳥兒在永無止境地翻譯這一切。仿佛一部厚重的綠色的書,打開來,一股子清新氣息撲面而來。呵,還有纏綿的歌唱。要去除內心的煩躁嗎?要輕撫最柔和的靜美嗎?到五祖寺院來,到通天路的竹海來。
石階。青苔。紅葉。
鐘鼓。祈禱。鳥鳴。
陽光落下來。世界溫暖一片。
一個小沙彌行走在石階上。他是人間的孩子。但是,他是人間的孩子嗎?生死輪回,千年一夢。我仿佛看到年輕的大和尚盤坐在講經臺上,他的聲音穿過歲月,穿越凡塵,引導成千上萬的出家人在無字天書上攀登。
“上接達摩一脈,下傳能秀兩家?!?/p>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p>
這是一個創世神話。一個繼往開來的屬于東方中國精神世界的金字塔。
秋陽格外艷麗。俯瞰山下,屋宇莊嚴。就在這片殿堂外,無邊無際的火紅點燃了秋日的情懷。仿佛一雙金色的手托舉著寺廟,托舉著人間最為金貴的寶藏。這是季節的饋贈,更是歲月的精彩演繹。
五祖寺的秋,絢麗在季節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