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母校》經典散文全集
母校
小時候,我住在同德里,從深深的同德里走出來,橫穿過五卅路,斜對面,又有一條弄堂,叫草橋弄。草橋弄也是深深的,在深深的草橋弄的中段,有一座小學,叫草橋小學,這就是我的母校。
在長達六年的時間里,我每天往返數趟,來往于家與學校之間,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段路程,是那么漫長,漫長得甚至有些遙遠、有些模糊。我每天需要穿越的那條五卅路的路面是那么寬闊,我在那寬闊的石子路上摔過一跤,摔破了腦袋,哇哇大哭起來。
以后的許多年中,我離開蘇州,又回來,離開蘇州,又回來,終于有一天,我又來到了這個地方,放眼一看,驚訝得不敢相信。曾經寬寬的五卅路,曾經深深的同德里和深深的草橋弄,現在是多么狹窄,多么近切,狹窄到幾乎雙手一伸就能撐住兩邊街墻,近切到幾乎一步就能跨越而去。這才知道記憶中的那個漫漫的征程,中間只有幾個門洞相隔而已。
所幸的是,除了距離上的“變化”,其他的一切基本依舊,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親切,弄堂還是那個弄堂,梧桐樹還是那一排梧桐樹,從前朝南的母校大門,依舊朝南,兒時的樂園蘇州大公園的北門依舊正對著我們的學校。
這應該是最值得慶幸的,我還能在從前的地方找到我的母校、找到我的童年里最珍貴的六年記憶。不像我曾經在蘇州住過的其他一些地方,比如干將路103號等等,后來都不復存在,永遠找不到它們的身影,也找不到自己的腳印。
所以我慶幸,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有機會,我都會經過五卅路或者公園路,往左或者往右折一下,穿過草橋弄,就從母校的門口走過去了。如果有人與我同行,我會告訴他們,這就是我的母校。有時候,明明走不到五卅路,走不到草橋弄,我哪怕舍近而求遠地繞一點路,也要到那里去走一走,聽一聽母校的聲音,感受一下母校的溫暖的氣氛。
六年的時光,留在記憶中的內容已經不多了,但有一件事情卻是至今還記得很清楚。那是小學二年級,第一批加入少先隊的名單里沒有我,我很傷心,班主任蔡老師特意到我家來安慰我,并讓我代表第一批沒有入隊的同學上臺發言。時光流去了四十多年,當年走上臺去發言的情形卻依然在眼前。只是不知道如今蔡老師又在何方,一切可都安好。
還記得我上的那個班叫“文”班,這是草橋小學的一個特殊的傳統,每一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班號,比如我哥哥的班,就叫作“強”班。同班的同學從一年級一直同到六年級的,如今大多已經記不得了,后來和我有聯系的兩個同學,一個叫曹小燕,一個叫李萍,但是李萍現在也不再來往了,只剩下一個曹小燕。其實我和她的來往也不算十分密切,但是每到節假日時,都會收到她的祝福短信,內心倍感溫馨。短信多的時候,來不及一一回復,但是曹小燕的我卻是必定會回復的,畢竟,我和她,已經有了近半個世紀的緣分了啊。
這個緣分,是母校草橋小學贈給我們的。
聽說最近母校設立了名人館,四月底的慶典活動,我因為另有工作,沒能趕上,但是在那一天,我的心緒卻回到了母校,草橋小學,這座一百多年來始終穩健淡定地坐立在草橋弄的小學校。是我,也是許許多多學子的人生的起點,雖然那個時候,我們還不懂得什么叫人生,但是我們的人生之路,卻是從草橋小學開始的。
昨天晚上,我在燈下寫這篇文章,回想母校,思路竟是那么順暢,完全可以一氣呵成寫完它,但是行文至此,我忽然停下來,因為心里忽然涌起一股強烈的愿望。
今天中午,為了這個愿望,我特意繞道經過草橋弄,從草橋小學的大門口經過,我朝里張望時,又忽然想到,今天正是母親節,母校也和母親一樣,一輩子呵護著我們,也是我們一輩子的永遠的惦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