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伐商
周文王時期,已作了伐商的準備,文王死后武王繼承父業,即位第二年,會盟諸侯觀兵于孟津,因條件不成熟沒有東進。過了幾年,商朝內部混亂,紂王沉緬酒色,寵嬖妲己,政治腐敗不堪,貴族微子、箕子與王子比干進諫,卻大禍臨頭,紂眾叛親離。武王見時機成熟,于武王十二年(關于武王克商的年代,目前共有七說,沒有定論,一般說在公元前十一世紀)二月甲子晨向商都猛攻,發動了牧野之戰。武王伐商時所率軍隊僅兵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士卒四萬五千人。其中有武王聯合的西方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族部落。羌人與商人有世仇,并與周人早有聯姻,所以在滅商戰斗中出力最多。羌人酋長姜太公尚,與國王是舅甥關系,武王命他任伐商總指揮。開戰前武王在牧野誓師。當時商都空虛,商軍主力遠在東南與東夷作戰,商王只好臨時拼湊十七萬人,多為奴隸和戰俘,于是發生商軍“前徒倒戈”,紂王大敗,登鹿臺自焚,商亡。武王克商所獲甚多,為了爭取民眾,又采取了應急措施,穩定了局勢。武王建國,史稱西周。都于鎬,諸侯宗之,亦稱宗周。武王伐商是正義戰爭,是一個新興奴隸主集團代替另一個腐朽的奴隸主集團的斗爭。商末,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不推翻商王朝,就不能挽救社會危機。據說夏時有萬“國”,商時減到三千,西周時只有八百,統一大國已初步建立。西周建國后實行緩和矛盾的措施,有利于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這些都具有進步的意義。關于武王伐商的情況,除文獻記載外,近年在臨潼出土的《利簋》上有“武王征商”的銘文,為研究這段歷史提供了新資料。銘文所載與文獻相符,并記有文獻不知之情節。持西周封建說的學者,則把武王伐紂建立西周王朝看作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可參閱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