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塞與《炮火》
巴比塞·亨(1873—1935)法國作家,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早年參加象征主義詩歌運動,受到頹廢藝術的影響。第一本詩集《泣婦》(1895),流露出虛無主義和悲觀主義的傾向。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巴比塞思想和創作道路的轉折點。他自愿入伍,親身經歷了戰爭中一個普通士兵的艱辛。耳聞目睹,使他認識了戰爭的真正性質,終于成了革命的作家。一九一五年末到一九一六年上半年完成長篇小說《炮火》的寫作。小說以“一個步兵班的日記”的形式,描寫了戰場和軍營生活中的一幕幕情景。最可貴之處,是描寫了出身下層勞動人民的士兵在殘酷的現實教育下的逐步覺醒過程,從而得出了把戰爭轉為革命行動的結論?!杜诨稹肥前捅热呱细锩缆返闹匾獦酥?。該作獲一九一七年龔古爾獎金。長篇小說《光明》(1919)是巴比塞走上革命道路的又一個重要標志。它通過一個出身小職員的青年士兵西蒙在事實教育下的思想轉變過程,對帝國主義戰爭的罪惡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同樣也描寫人在戰爭中的覺醒過程?!杜诨稹泛汀豆饷鳌返玫搅肆袑幍母叨仍u價。十月革命勝利后,巴比塞明確表態擁護蘇維埃共和國。一九二三年加入法國共產黨。他和羅曼·羅蘭一樣,是法國和國際反法西斯、保衛和平運動的卓越戰士和領袖。一九三五年,巴比塞在訪蘇并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期間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