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歐陽修
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歐陽修
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等,江西廬陵人。天圣八年進士,曾官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文忠。他是北宋中葉著名的詩人、詞人、散文作家和文壇領袖,也是北宋中葉重要的政治人物。由于其出身較低微,又正值社會矛盾日趨嚴重之間,因而思想開闊、關心國事、同情人民。他竭力推行詩文革新,獎掖新人,對北宋文壇產生了重大影響。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一百五十一卷,《新五代史》七十五卷。
在文與道的關系上,他和韓愈一樣,強調道和文的關系,同時也不忽視文的作用。認為“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內容充實,自然發為光輝,若僅僅注重形式,則必然“愈勤而愈不至?!币虼耍娜恕靶奚碇稳藶榧?,像古人那樣“其充于中者足,收乎外者以廣大。”他反對借口“吾文士也,職于文而已”的為形式而形式的觀點,認為三代秦漢以來雖文人著書不可勝數,卻都散亡磨滅,正是因為不重內容。他基于此而進一步批判了當今華麗浮艷的時文。那么什么是歐陽修所提倡的“道”或內容呢?看來他還不能完全超越傳統的儒學道統,但也賦予“道”以一種新的意義,即現實中的“百事”,把文學努力深入到現實生活實踐。他要求“履之以身,施之以事”,反對徒發空言,脫離事實,反對舍今求古、舍近取遠。他的“道”一方面區別于正統儒家的書本原則,另一方面也區別于宋明理學家所宣揚的心性之道,揭示了文學和現實生活的原則關系。
但他決不認為有了“道”或內容就有了文學,象道學家們所說的“有道者必有言”。在宋代文論家中他是較能客觀看待文學規律的,他以顏淵為例,說明德行之士不一定就能表現于文章,只有“事信言文”,乃能表見于后世。
歐陽修提倡文風的平易自然,反對學奇趨險,并認為這種“平淡典要”文風的實現,是要經過一番曲折和斗爭的,這和王禹偁、梅堯臣的主張是一致的。歐陽修也提倡詩窮而后工的觀點,認為文人往往想把自己的意圖實施于社會,而又不得其志,從而內懷郁結,發之于文;這又是韓愈“不平則鳴”理論的延續。
對于寫作傳記文學類的碑志文,歐陽修也提出了可貴的主張:第一,要實事求是地評價人物,不虛美不隱惡;第二,處理題材時,主張記大節,尚簡略而不繁縟;第三,是行文措詞上要言簡意深。這樣來看待碑志文的寫作,是顧及了傳記文學既是歷史又是文學的特點,而“事信”與“言文”并存,也開了后來古文家“義法論”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