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經今古文之爭
漢代經學內部今文和古文經學兩學派之間的爭論。西漢初,政府于京城設太學教授五經。后,郡縣鄉聚都置經師,經學成為做官食祿工具。為講授便利,經書用當時通行隸書書寫,故稱“今文經”。以后,又發現一部分儒家經典,用戰國時期篆文書寫,稱為“古文經”。“古文經”發現后,由民間私人傳授、長期不設立學官。今文經和古文經,因經師傳授源流不同,對文字訓詁和內容解釋有很大差異。今文經視儒家經典為政治教科書,求其“微言大義”,還夾雜著很多讖緯迷信。古文經看儒家經典為古代歷史材料,以求效法古代社會政治制度,并把那些制度理想化。西漢立十四個博士,皆為今文博士。西漢末年,劉歆整理國家圖書,發現《春秋左氏傳》、《毛詩》、《逸禮》和《古文尚書》。并了解到這些古文經在民間傳授情況,建議為古文經立學官。原今文經博士拒絕參加討論,劉歆和反對此議的博士進行辯論。論戰之后,經學中,出現今文經和古文經兩流派。王莽當政,為托古改制,為古文經立博士。東漢初年,取消古文經博士,復立今文經博士。古文經于民間廣泛傳播。因東漢讖緯盛行,今文經讖緯化,內容更空虛荒誕。在反讖緯思潮影響下,許多儒生專攻或兼攻古文經。出現一些著名古文經大師,諸如:賈逵、服虔、馬融等人。古文經學家許慎在反今文經學中最力。纂成《說文解字》一書,駁斥了今文經學派根據隸定古書,穿鑿附會,曲解經文的謬說。東漢后期,鄭玄兼通今古文經,以古文經為主,網羅眾家之說,為《毛詩》、《三禮》等書注解,起到抑制今文經和讖緯發展的作用。鄭學盛行后,經學不再是今文經、古文經的斗爭,而轉為古文經學內部鄭玄學和馬融學之爭。經今古文學派之間的斗爭,實質是地主階級內部不同集團之間爭奪財產和權力再分配斗爭的反映。作深入了解,可參閱《漢書·儒林傳》、《后漢書·儒林傳》以及皮錫瑞《經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