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勞動對象化
文藝美學基本理論·勞動對象化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一個命題:“勞動的產品就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實現就是勞動的對象化。”這個命題直接關系到人的審美對象化的問題。在勞動者享有一定的自由權利的情況下,勞動的對象化凝結著創作主體的智慧和才能,體現著勞動者的意志、目的和需求,是對勞動者的自我確證和自我肯定。勞動者從被自己創造的“勞動的對象化”的世界中可以直觀自身,看到自己的形象和自己的本質力量,從而使勞動者對自己的產品產生一定程度上的情感反應,引起愉悅和美感。物化勞動是生成美和美感的基礎。物化為對象的勞動建構起人與對象的和諧統一的關系,使自然界“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條件下,物化勞動或勞動的對象化表現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表現為對勞動者的摧殘、折磨和自我否定,從而使物化勞動蛻變為異化勞動。異化勞動是與美和藝術生產相敵對的。異化狀態下的勞動者的勞動和勞動產品,非但不肯定自己,反而由于被資本和資本家所掠奪轉化為一種與自己相背離、相悖謬、相抗衡的異己的強制性的力量。 “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強制性的異化勞動制造著疾病、饑餓和赤貧,只能滿足人的最低限度的狹隘的肉體生活的需要,把人的生活降低到動物的水平。勞動者對處于不自由、不舒暢狀態下的異化勞動非但不能產生愉悅和美感,反而會產生詛咒、憤懣和敵視。因此,馬克思說: “私有制的揚棄,是人的一切感覺特性的徹底的解放”。